本报讯(记者崔雪芹)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亿人居住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约12亿人得不到基本的安全饮用水服务。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覃栎课题组研究发现,与农业贸易相关的虚拟水转移可能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重塑全球水资源使用的分布格局,并在不同收入人群间产生差异化影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水》。
“在气候变化及全球化背景下,本研究强调,通过国际贸易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同时,还需兼顾考虑由此带来的水资源分配变化及其对适应能力较差的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覃栎表示,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面向差异化人群的靶向调控策略,有助于突破现阶段水资源风险评估终端均质化的方法瓶颈,扭转适应性偏低人群在国际农业贸易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促进平等、公平、可持续的全球水资源管理。
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农业贸易通常减缓了全球水资源的稀缺性,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更惠及富裕人群。农业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使用公平性降低约30%,即向发展中国家最贫穷人群的集中程度平均减少约30%。相反,在发达国家,农业贸易却使得水资源使用公平性增加约65%,即向相对最贫穷人群的集中程度平均增加约65%。
在发展中国家,35%的人口同时面临更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用水不公平性,且该人群的收入水平仅为发展中国家整体人均收入的84%。与之相反,在发达国家,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则通常同时受益于水资源短缺和用水不公平性的双重减缓。
研究还进一步识别了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类型及不同贸易格局对水资源风险传递的相对重要贡献,揭示了低收入人群的水资源风险传递机制,为未来进一步解析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风险的跨人群传递提供了研究方法、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4221-024-00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