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仪式隐藏着传统文化密码-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 华智超

一元复始,春暖花开,对农耕文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直至今天,人们依旧重视春节的仪式感,甚至在年味变淡的时候,去追索那些仪式感中的古代生活智慧和经验——这些仪式感,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密码。

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有数据预测,今年春运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相当于把全部中国人来回搬运一次。近20年春运中,这个数据每年都被刷新,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奇观——即使在网络上可以分秒之间漂洋过海,还是有那么多人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去相见。

“春节大迁徙”,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却彼此心领神会。

“相见”,是中国年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拥挤的春运车厢里,在繁忙的国道村道上,是思念为人们导航。是的,以“家”为坐标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仿佛只有满面尘灰不辞辛苦地相见,才能慰藉一年的奔波与忙碌。

春节,中国人一年一度回到哲学本原问题:“我是谁?”

“我”是父母的儿女,彼此的爱人,孩子的父母,家族的一链,朋友的圈内人,是“我的世界”的圆心。

回到家,回到熟悉的环境,才能定位“我是谁”。这需要一年一度面对面的确认与加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反倒加强了这种需求。越喧嚣却越孤独越思念,横亘在亲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不是网络电话和视频能够弥补的。这种仪式感已经绵延千年,它包含了中国人家族文化和处世哲学的密码。

有趣的还有另一面。

最近,有旅游网站发布大数据,“年俗游”成为春节出行新热点。故宫“宫廷式春节”让故宫旅游热度同比增长126%,此外,东北的杀猪菜,西安的“打醋炭”,广东的花市、年例,成都的“人日祭诗圣”等众多春节民俗,都成为热门。

随着生活与科技的进步,“年味”在变淡,压岁钱变成抢红包,年终守岁变成品鉴春晚,春节拜年变成微信群发,主妇们操持年夜饭变成了一次性的餐馆聚会,至于比春联、挂桃符、扫秽除祟等年俗在许多地方已逐渐消失。方便是方便了许多,但很多人体会到失落感:这过年还能叫过年吗?

年俗游的兴起,可以视作人们追寻年味的另一种方式。所谓年味,也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对本土地理文化的提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缩。“宫廷式春节”不用说了,当为节日仪式集中繁琐地呈现。广东的花市则对应了南方城市“春江水暖花先知”的地理认知,而诸如成都的“人日祭诗圣”,则有相当的人文内涵。此年俗起于清代,诗人何绍基于正月初七“人日”这天,在杜甫草堂向诗圣祭拜,题联以敬,由此传下“人日游草堂”的风俗传统。春节时,武汉人也有到长春观撞钟祈福,或到归元寺求平安的习俗,同样凝聚着追求团圆与吉祥的文化观念。

在中国,清明、中秋、重阳是传统文化韵味浓厚的节日,而春节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浓缩更全面更鲜明,说是世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亦不为过。一元复始,春暖花开,对农耕文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直至今天,人们依旧重视春节的仪式感,甚至在年味变淡的时候,去追索那些仪式感中的古代生活智慧和经验——这些仪式感,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密码。

(来源:长江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