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已被删除,图片为文章部分截图
华智超
一篇公号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成为10万 爆款,刷屏朋友圈。文章出自咪蒙实习生创办的“才华有限青年”。最初,此文收割了不少感动。几个小时以后,反转出现,不少专业媒体指出其中不少事实上的硬伤,还有人列举此文中的漏洞,实为炮制杜撰出来的,而非作者所称“内容真实”。
咪蒙式症候:情绪比真相还重要
此文在短短十几个小时内迅速成为现象级争议。有声音认为,事实硬伤并不重要,只要它传递的现象是真实的,情绪是真实的,能够打动人就够了。另有声音认为,炮制出来的东西,越引发感动,越是毒鸡汤。
“真实重不重要”,成为此文的争议焦点。咪蒙团队在30日下午的回应中谈到“非虚构写作”一词,认为非虚构写作并非新闻报道,只要核心事实成立,一点两点bug无伤大雅。
“非虚构写作”是近来自媒体写作的一种流行手法。有人总结咪蒙式写作:讲身边的故事,让你信以为真。咪蒙的文章都在讲故事,而且凑巧都发生在她的身边,包括但不仅限于她的同事、朋友、大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
咪蒙的着眼点不在于事情真不真,而在情绪够不够辣。以咪蒙风格为特征,去年《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就因忽略事实、迎合情绪,引发过巨大争议。当然不只咪蒙,自媒体另一篇营销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表现出同样的症状。
“非虚构写作”:多少杜撰假汝之名
在我们熟知的阅读中,文学故事通常都有大量虚构和想象,没有人去核查“阿q”的真实性,也没有人质疑林黛玉是否南京人氏,因为在人们意识里,默认这些作品为虚构,它的价值是文学价值,而非新闻价值。
但当下自媒体产出的,固然已经被生产者自称为“产品”,但咪蒙式的“非虚构写作”,流量收割于大众传播过程,获利于传播流量。这类文章打着“非虚构写作”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引导或希望受众默认为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即认为这是新闻报道。不然,为何不大大方方标明小说?当然,标明小说去传播,是很难获得大众关注和流量的。
既是大众信息作品,要在大众舆论场中获得关注,真实客观就是生命和底线。真实客观,是10万 前面的1,没有这个1,后面有再多0也是无根之水,甚至正如有网友描述,越引发感动,越是毒鸡汤。
真实客观其实也有两个层次。首要是真实。《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团队在文中以及事后回应中,多次强调事情属实,但经网友考证,其中年份、术语、逻辑多方疑点重重、漏洞百出,真实性着实不堪追究。一旦刨去真实这一要素,这篇文章还剩什么呢?随手在网络上一搜,会发现类似的文章非常多,用煽情的方式包装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传达某种情怀和道理,迎合读者的情绪,贩卖焦虑,从而获得高点击量和转发量。
片面真实:为了流量“选择”事实
真实还不等于客观。几年前,《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刷屏网络,文章讲述了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凋敝落后,衰弱不堪。此文很难说是作者造假,但有可能是一叶障目,见木而不见林,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
一些自媒体文章,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和情绪,着眼于传播,并无可厚非,但当它把真实客观作为祭品,献给流量时,它就成为一种病态传播、有害传播,无助于通过信息传播增进人们对世界、社会的理解。
提供真实客观,是需要成本的,人力、物力、时间和责任,而这些,在一些自媒体那里,都换算成迎合、包装、煽情和10万 营销。在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更需要坚持真实客观。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