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央广网5月9日消息,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8日,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了求证,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多位知情人也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
据悉,除中国人民大学外,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在考虑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不会有更多大学步入退出行列,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值得关注。毕竟,在国际大学排名中,如果有一个好的位次,对提升学校影响力、关注度等是具有一定作用的。特别是那些原本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大学,一旦在国际大学中的排名提升,甚至是大幅提升,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等会选择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呢?到底是对国际大学排名没有兴趣呢,还是对国际大学排名的方法有不同意见,或者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要知道,如果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后,学校在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就缺少了一个判断的依据,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学校参加国际大学的学术交流、学者访问等,甚至有可能会对这些大学与其他国家大学之间的合作等带来不利影响。
对中国人民大学等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也是褒贬不一,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大学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自强的体现,更是中国大学自主性提升的展现。今后,如果中国的相关机构、组织,能够依据中国大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学排名,或许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更具价值。
反对者则认为,相关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是盲目自信、闭关自守,是排名没有达到预期后的自暴自弃。如果排名较好、达到了学校预期,可能就不会退出了。同时,也说明学校在科研、论文等方面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担心排名持续下降,就做出了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决定。
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是能够找出理由来的,也是会有一些依据的。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是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是学校的自由,也是学校的自主选择,他人无权干涉。真正要做的,就是检讨一下中国大学在应对国际大学排名中,行为到底是否合适,是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是否给中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事实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等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确实是有原因的,是与中国大学为了应对国际大学排名的某些行为有密切关系的。这其中,过度“功利化”的排名需求,让一些大学已经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问题。譬如对论文的考核,就完全被数量所绑架,以至于评职称、拿奖金等都把论文放在了过高位置。相反,对那些兢兢业业当老师、认认真真做学术、踏踏实实搞科研、勤勤恳恳培养人才的老师,却因为论文少、课题少而得不到重用,甚至连职称也难评上,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科研经费等也是最少。如此一来,应对国际大学排名,就绑架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不仅如此,为了应对国际大学排名需要,一些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出现了“功利化”现象,只要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头衔,而不看实际能力,更不看教学水平,只要有头衔,只要能提高头衔的比例,哪怕是挂个名,也算成功。于是,从国外到国内,那些名头较响者、有较高头衔者,就成了“香饽饽”,很多人都在多个大学挂名,从而让自己的头衔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完全追逐名利、追求功利的行为,当然是与办学方针格格不入的,是很难让大学成为真正的人才培养基地的。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中国人民大学等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对那些功利化行为的有力反击。反过来,则需要教育部门重视的是,面对大学为了国际排名不择手段增加论文数量、提高博士生比例、扩大办学规模等行为,不重视人才培养,不注重实际能力提升,是否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这些功利化过强的大学的支持。尤其在课题、教育经费安排等方面,要予以约束。同时,要与科技等部门密切配合,对一些功利化过强的大学,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安排等方面,也从严从紧,不让其成为国际大学排行榜的奴隶。
大学的根基在教育和教学,大学的宗旨在培养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大学的排名也要放在培养出多少优秀人才方面,而不是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论文数量、博士生数量、学生人数。
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等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不是国际大学排名有问题,而是中国的大学太功利,甚至做法有点荒唐。国际知名大学靠的是积淀,我们某些大学玩的是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