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洲
5月10日,微信公众号“贞观”发文称,开馆仅10多天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有多处展陈装置被游客破坏。在该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中可以看到,考古博物馆一楼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些切成立方体的土块,这些土块上存在明显的缺角、开裂以及人为划痕。而西汉时期的彩绘漆箱复原品上,也有着明显经过触摸之后留下的指纹印。此外,还有多处展览设施,有的被破坏,有的则直接消失不见。更令人气愤的是,千年地裂喷砂遗迹,竟成为游客“告白墙”。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文物又是不可复制的。一旦损毁,极有可能意味着彻底消失。基于这两层认识,面对着“千年地裂喷砂遗迹,竟成为游客‘告白墙’”的现实,众多网民不约而同地“怒了”,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这样的“怒了”,对于已经受到损坏的遗迹,已经无济于事。面对这样的糟糕现象,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防患于未然。而做到这一点,一个关键的因素,可能就是“不能高估观众的自觉意识”。古训说得好,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指望靠“请勿触摸”这样的提示,去杜绝种种不文明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说得难听些,这可能有点“痴人说梦”。尤其是在人流量过大的背景之下,加之起哄、效仿等,温馨提示必然苍白无力。
防范与惩戒,不可或缺。一方面,正如许多更为理性的网友所说的那样,“相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文物保护更重要。还是加上玻璃罩吧”。另一方面,如果类似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即使我们对此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也都没有实质意义。而对这些让我们“怒了”的行为给予惩戒,又完全有着法律依据,除了可以将其拉入“不文明旅游黑名单”,更是可以直接依据法律予以惩戒。在重视温馨提示的基础之上,加大保护力度,加大惩戒力度,多措并举,“千年遗迹成‘告白墙’”这类让我们“怒了”的现象,才会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