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银
5月10日,下月将年满94岁的周秀鸾教授致信长江日报记者,谈了她起诉中国知网的初衷——敦促知网知错改错。(5月12日《长江日报》)
去年底,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虽然赵教授胜诉后获赔了70多万元,但知网却下架了他的所有文章。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立即上了“热搜榜”。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cnki知网”发布曾公开回应称,诚恳接受来自作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批评,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将积极会同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与赵德馨教授沟通,妥当处理其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然而,近半年时间过去(截止5月12日),赵德馨教授的百余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仍然无法找到。难怪赵德馨无奈地表示,知网道歉后至今无实质性行动。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近期中国知网又惹众怒上“热搜榜”:中国知网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控诉”,被指不但向后者开出的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千万级别,且“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等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据悉,中国知网(英文简称cnki),是国家学术期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出版平台,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的全部学术期刊,覆盖所有学科的内容。在普通人印象里,中国知网本身并不生产知识,只不过是各类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搬用工”。
然而,一边是读者需要时要付费才能下载,一边是作者却从未收到稿费;一边是不断有高校科研机构控诉知网不断涨价,一边是近两年知网主营业务毛利率超过50%。正如专家所指出的:知网能有今天的成就,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更有无数学者学子的学术成果,而非只是“中间商”的平台努力。中国知网理应更好地承担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而非乱栽摇钱树、念歪生意经。否则,既违反自己提出的建设理念——“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更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面对“拿着未经作者授权的论文成果,‘薅作者羊毛,织自己棉袄’,合乎法吗?”“凭借学术资源的垄断地位,低买高卖,坐地起价,合乎理吗?”“作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为牟利而不顾公共利益,合乎义吗?”的公众质疑,期待中国知网能用实际行动回应大众关切,真正兼顾公共利益,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如周秀鸾教授在信中所写道的:“起诉知网的目的不在获取赔偿金,而是维护作者的权益,希望得到应有的尊敬。希望知网认真考虑一下,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诚恳道歉”,“真正成为一项公益性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笔者也认为:唯有如此,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最终实现互惠双赢。如果中国知网选择傲慢到底或者避重就轻地忽悠大众,最终必将迎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