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面对当前疫情持续散发多发的形势,社会公众的焦虑情绪该如何化解?如何避免“心理红码”?北京西城区各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充分发挥心理服务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心理抗疫”工作。包括德胜、白纸坊、大栅栏、广外等街道均提前组建心理援助咨询师团队,一旦发生封、管控情况,就第一时间将专属的线上心理服务通道开通。(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严格说来,健康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行健康码,另一种是心理健康码。化解民众的焦虑情绪、让民众拥有心理健康的“绿码”,也是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北京市西城区各社会心理服务站点积极开展“心理抗疫”工作,针对封、管控等情况向民众提供心理按摩服务,增强了疫情防控的全面性、科学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温度,让疫情防控更人性化,更贴心,有助于舒缓民众的压力,排解民众的负面情绪,呵护民众的心理健康,给民众营造更加“绿色”、放松、适宜的抗疫氛围。
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当前正处于多点散发的态势,很多人都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都有过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甚至出现过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压力可能来自于封控管控,来自于隔离、居家观察,来自于长时间不能回家、不能出游,来自于经营的困难或收入的减少,来自于病毒感染的风险,来自于购买生活物资的暂时不便,来自于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担忧……民众的心理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伤害个人的健康,还会影响对抗疫工作的信心。感知并正视民众的心理压力,对民众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预防、干预和化解,理应成为疫情防控工作必选项、标配项。
目前,全国多地都通过心理服务热线以及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向民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彰显了政府对“心理抗疫”战线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有益经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各地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心理抗疫”机制,强化“心理抗疫”措施,把“心理抗疫”工作全面纳入疫情防控的“大盘子”中,把“心理抗疫”嵌入到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做到“心理抗疫”工作与其他疫情防控工作同步研究、同步安排、同步推进。
要防范、化解民众因疫而生的负面情绪,既要在确定封控或管控的范围、核酸检测的范围及轮次等大事上讲究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做好生活物资及药品保障、日常治疗等重要服务工作,积极解决民众的生活或生产经营难题,搭建起完善畅通的心理疏导服务机制,也需要在很多细微的环节把事想到位、把工作做到位。
比如,在北京一些社区,两米线是儿童手绘的卡通版,或者融合了防诈标语,让民众在排队等候核酸检测时少了枯燥感,多了新鲜感。而笔者所在的小区,近日在做核酸检测时,有两位志愿者分别录制了不同风格的通知内容,用小喇叭循环播放,其中一人语气急促,一声紧似一声,是严肃的催促式、命令式,让人觉得着急、焦躁;另一人则语调柔和平缓,且夹杂几句顺口溜,让人更易接受。不少人对第一个版本提出了意见,社区采纳民意,停用了第一个通知版本,并降低了小喇叭的播放频率,既保障了核酸检测工作的顺利推进,也照顾了民众的感受。
其实,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心理抗疫”的切入点,只要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员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从细处着想,就能给“心理抗疫”多输送一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