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倪(西南科技大学)
一些专家,在社交平台上总是与提建议直接挂钩。专家们的关注点深入生活各个角落,上至买房生育退休难题,下至吃饭喝水日常,简直比父母还要为我们操心。数据显示,吃饭、喝水作为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建议最多的领域。而在具有人群针对性的专家建议中,女性和年轻人格外受到关照。不过,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热议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所谓的“专家建议”。
“专家建议少用空气炸锅”“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这段时间,有关于“专家建议”的相关词条频频登上热搜,而相对应的也出现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词条。从信专家到不信专家,甚至为何大家变得如此反感专家的建议?专家的含义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专家建议本身具有专业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专家的建议本就是少数人的意见,难以代表所有人的生活,未必能反映客观现实与人们真正的需求。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专家所处的圈层、生活、经济等状态都是优于普通人的,专家的年龄也是长于年轻人,甚至专家们根本不了解真实的年轻人的状况。因此,专家们未必持有客观中立立场,专家的发言也未必全然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况且,“迷信权威”本就是一种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是权威、是专家,就对他的观点全面信服,言听计从,而是要去挑战权威、质疑权威,获得事实的真相。
此外,现在的年轻人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获取海量多样的资讯,他们个性鲜明,更多服从自己的理解和价值观,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类似于“专家建议”的俯视型单一价值说教,已经不再适用于他们,也无法获得年轻人们的支持与认可。
脱离实际带有俯视意味的意见指导会让人们反感,这样的建议本就没有任何用处。年轻人们不是不听取建议,相反的是,他们正处于与社会与个人密切交际认识的阶段,他们需要吸收一些经验。所以,我们更希望的是,专家的建议是平等的、科学的、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