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超长待校”十几年无法顺利毕业,高校掀起“清退潮”,有的一次性清退逾百人……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高校“超期硕博”时有出现,由此带来高校教学资源被挤占、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不时引发关注。
清退“超长待校”研究生有据可依。早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下发文件,提出“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对超时长学习者引入淘汰机制,也是狠抓学风学纪、严肃学位授予制度、贯彻“严进严出”培养理念的表现,能够起到一定警示作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如果不狠抓培养质量,必然会加剧学历贬值,甚至影响中国科研人才培养质量。
清退超年限硕博研究生,也是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利用。硕博研究生生均经费往往远超学费,如果放任其无限延期,容易挤占学校办学资源。从高校师资来说,招生指标有限导致每位导师所带学生数一般都有上限,如果任由现实版“南郭先生”占据招生名额,对其他潜在求学者也并不公平。
尽管各大高校清退工作正走向常规化,但从力度上看,高校仍然充分考虑到了研究生毕业难度,真正清退前还是会宽限一定时间;就清退数量而言,被清退学生相对在校学生占比并不高;就最长修业年限而言,多在八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十多年。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偏向于“严进宽出”,此前坊间流传“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一定程度说明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失之宽松。清退超期研究生,则向“严进严出”迈出了一步。
适当的清退和警示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手段而非目的。应当看到,研究生成高校“拖油瓶”背后原因多样,既有学生学习懈怠的原因,也有企业高管、公职人员借“定向、委培”等刷学历而学习热情、学习精力不够的原因,还有高校热衷低门槛招生拉低生源质量、导师对学生“放羊”等原因。对此,要把学风严在中前期,强化过程管理,利用学业考核、中期考核、论文开题等方式严控培养过程;招生过程中,要提升招生准入门槛,防止扩招步伐太快,教育资源被过度稀释,甚至出现“本研倒挂”等现象,影响生源和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