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健康“假科普”需要加强真监管-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张淳艺

手机上不时刷到似是而非的“养生知识”,伪科学“造谣一张嘴”,却让专业人士“辟谣跑断腿”。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齐,给公众带来不小的困扰。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推进健康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日,《科技日报》刊登文章,对5月份流行的假科普真谣言逐一进行盘点,“喝牛奶致癌”“金针菇含甲醛”“咀嚼能力强不易患老年痴呆”“负压病房会让患者呼吸困难”,一个个谣言被脱去“科普”外衣,露出荒谬的本来面目。这只是一个缩影。随着公众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许多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纷纷面世,造就了不少“爆款”和“大v”。但与此同时,也不乏“假科普”趁机浑水摸鱼,混淆视听。

近年来,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流行一种“假科普”网文。这些文章往往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看似是在进行科普教育,实则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不值一辩。比如,所谓“负压病房会让患者呼吸困难”的说法,仅仅是从字面意思理解“负压病房”,纯属望文生义。事实上,负压病房的气压和常规大气压之间压差很小,虽然空气只能进行单向流动,但普通人根本难以察觉,也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健康“假科普”之所以泛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一些“假科普”文章专门选择公众关心的话题,蹭热点、搭便车,提高阅读量和点击率。疫情发生以来,类似“喝茶能够防治新冠肺炎”,“勤洗热水澡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的谣言不胫而走,就是鲜活的例子。二是贩卖焦虑,兜售产品。许多“假科普”网文都出自医药公司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写手,开头“科普范儿”十足,然而不久就话锋一转,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

健康“假科普”,不仅传播虚假信息,给公众带来常识性错误,还可能对患者造成误导,延误治疗时机。此次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为人民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除了以科学权威的宣传占领科普阵地,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辨别能力外,更需要通过真监管遏制“假科普”,加大对谣言的打击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一方面,加强监测,快速响应,及时删除虚假健康信息,对屡犯不改的自媒体予以约谈、封号。对于传播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危害大的虚假信息,还要发挥健康科普专家库的作用,组织专家进行澄清和纠正。

另一方面,对于“假科普”式虚假广告,必须依法严惩。此前,云南昆明一家饮用水企业为了推动销售,通过官方网站、自媒体等媒介以科普方式宣传碱性水具有治疗功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广告法》对涉事企业作出罚款30万元行政处罚、责令其整改,并对违法宣传产品进行下架召回。

只有严打“假科普”文章及广告宣传成为常态,企业、自媒体等才能对科普怀有足够的尊重敬畏,才不敢拿“科普”当幌子忽悠消费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