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端鸿(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拉开序幕。再过三个月,大学的秋季入学季又将到来。这一时间段将会是考生和家长选择大学的关键时期。但对绝大部分考生和家长而言,大学是一个“黑匣子”,面对国内外数量众多的大学,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始终是个难题。大学排名其实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考生和家长择校的需要。
在大学排名圈子里有一句名言,“大学排名是排给外行看的”。这种说法并非来自于别人,正是来自大学排名机构自身。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排名机构自己说自己的产品并不是给“内行”看的,不是容易导致自身“掉价”吗?
其实恰恰相反,熟悉大学的“内行”是极少数人,“外行”才是绝大多数。我们经常能看到高等教育“内行”质疑大学排名违背常识的情况。这句话可以很好地回应“内行”对大学排名的挑战,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大学排名对于“外行”的价值,以及大学排名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内行”不要质疑大学排名的科学性,它根本不是排给你们看的。
这里所说的“外行”究竟指谁?其实主要就是考生和家长,当然也包括其他想对大学进行粗略了解的人。这些人并不需要精确地知道大学的细节,只需要在粗略的对比关系中大致看看排位顺序即可。在择校过程中,考生和家长更多是根据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口碑”进行选择,大学排名数据也只是一个参考。理性的考生和家长是不会简单看大学排名结果就匆忙作出决定的。
“外行”使用大学排行榜也是有限度的。考生和家长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对自身条件的评估,会让他们产生模糊的目标高校。在此基础上,他们会收集这些目标高校在公开渠道发布的信息,也会查询目标高校在各个大学排名中的位置,同时还会向身边相对熟悉高校的人士寻求咨询帮助,最终在自身条件和高校要求之间进行适度的匹配。
理性的考生和家长会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情况,同时也掌握多元渠道的数据,对高校进行比较充分的分析。当然也有很多考生和家长并不擅长做这些工作,只能简单地看榜选择高校,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选择上的偏差,甚至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很多人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意排行榜、讨论排行榜的很多都是“内行”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高校院系和学科负责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群体属于“内行”,他们为什么那么在意大学排名?“大学排名是排给外行看的”这句“忠告”为什么对他们不起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排名的使用确实存在较为广泛的误用情况。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等教育专业人员都会把大学排名当作评价结果和问责依据使用。在很多情况下,大学排名结果甚至扮演了高等教育质量“担保者”的角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们把大学排名机构误认为是“权威第三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都因为“全球四大排名”的名声而相信其权威性。同时,也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性深信不疑。与大学排名机构被媒体追捧报道相比,“大学排名是排给外行看的”这句提醒被媒体传播的程度却非常低。
“内行”真的可以对大学排名无动于衷吗?从现实看,似乎也并非如此。大学排名巧妙地利用了社会公众对大学信息和数据的需求,也巧妙地利用各种利益相关者对大学发展状态的关切,再结合全球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大学排名成为一种曝光度很高的商业公关手段。
全球很多新兴大学都非常重视大学排名在全球传播中为自身带来的“显示度”,同时也会充分评估这种“显示度”带来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说,“内行”看大学排名并不应该聚焦它究竟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可以用它作为评价大学的依据,而应该关注它在“外行”中广泛传播所带来的公关价值。
整体而言,说“大学排行榜是排给外行看的”,是大学排名机构饱受质疑时所提出的巧妙辩词,也客观指出了“外行”对大学信息和数据的内在需求。“内行”无需继续纠结大学排名是否科学,因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科学和精确。“内行”也无需纠结是否应该继续参与排名,因为除了极个别排名需要大学提供数据,绝大部分排名依靠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就可以完成排名了。
“内行”可以做的是,形成国际、国内合作网络,对大学排名进行评价,对它们形成一定的约束,尽可能避免其野蛮生长和无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