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对各地政府治理能力和高校办学能力的检验,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洗礼。各地各部门既要做好岗位“开源”,也需防止“截流”,在毕业生就业的各个环节,都要更加严谨细致做好工作。冀望广大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积极主动就业创业,紧扣国家和时代发展脉搏,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眼下,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也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强调就业工作压力越大,越要把就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坚持实事求是,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022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召开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拓展基层就业空间,要求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优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
面对就业大考,为了给毕业生找到更多机会,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吸纳毕业生就业。北京市要求加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招收高校毕业生岗位开发,今明两年北京市国有企业招收北京市大专及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一定比例增长,稳定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并适当向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倾斜;开发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检察院法院司法辅助和行政复议辅助等就业岗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扩大科研助理岗位规模;支持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社区工作者、生态涵养区乡村振兴协理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技岗位。
梳理各地吸纳毕业生就业举措不难发现,寻求解决短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立足长远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是今年各项政策的主基调。既立足当下,又谋划未来,就业政策更具有可持续性。
以社区就业为例,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广大青年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接受历练、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此轮疫情防控期间,城乡社区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锚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发展目标,鼓励各地结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疫情防控等因素要求,调整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划,及时补充社区工作力量,就是将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就业创业长效机制和提升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既是解决当下紧迫问题的抓手,又为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各地各部门既要做好岗位“开源”,也需防止“截流”,在毕业生就业的各个环节,都要更加严谨细致做好工作。既要抢抓当下就业“百日冲刺”关键期,又需杜绝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任何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的“被就业”操作,都应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奖补政策要及时跟踪评估,在保证企业得到真金白银补贴的同时,注意堵塞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要加快摸索见习岗位向正式岗位过渡的招录程序,更好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对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治理能力和高校办学能力的检验,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洗礼。冀望广大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积极主动就业创业,紧扣国家和时代发展脉搏,更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