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南京师范大学)
日前,一种“酒精 奶茶”的微醺搭配成功“出圈”,添加了百利甜、威士忌的奶茶脱颖而出,吸引不少人购买。不过,昆明市五华区检察院发现,这种奶茶店存在向未成年人售卖含酒精饮品的情况。记者走访南京市场,发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6月15日 《现代快报》)
茶饮品牌为何纷纷选择“借酒消愁”?当下的奶茶市场日趋饱和,大部分产品服务也相差无几,不少商家们意识到:“单纯”的饮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因此,一大批奶茶店按捺不住去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微醺奶茶”为代表的饮料酒产品,就是一种新尝试。“微醺”的新奇噱头,很容易吸引来消费者,与此同时,酒饮品的利润比奶茶和咖啡更高,也有助于商家提高客单价及整体利润。
然而,对于“微醺奶茶”还须提高警惕。从直觉上来判断,消费者们很可能会将其看作普通奶茶,所谓的“微醺”不过意味着加了些酒精进行调味。然而,“微醺奶茶”或许更应该叫“酒精奶茶”。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查证核实,很多“微醺奶茶”中的酒精量甚至已经超过醉驾标准。面对前来购买“微醺奶茶”的消费者,商家是否对消费者予以最及时的告知与指引,这恐怕是值得关注的。否则,真到“喝杯奶茶就被判酒驾”的时候,又有谁来为此买单?
更为严肃的是,“微醺奶茶”是否假借“微醺”之名迷惑大众,悄悄挑战“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的法规底线?未成年人心智并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缺乏一定的自制力,碰到“微醺奶茶”时,难免会萌生出“过一下酒瘾”的想法。而与此同时,不免有商家见钱眼开,既不在店内张贴禁止未成年人购买酒类饮品的警示,又不对未成年顾客进行必要的口头提示,再加上学校和家庭层面缺乏对“微醺”饮料的有效判断手段和管控措施,未成年人购买酒类饮品便很可能成为现实。
奶茶可以自由,但“微醺”不能。必须承认,市场永远是千变万化的,创新是每个品牌的必修课。但与此同时,“守正”也是商家不可逾越的底线。与此同时,行之有效的监管,也亟需随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