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某知名大学教授章栋(化名)发表在地学领域某期刊的一项研究因涉嫌抄袭产生争议。
《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联系章栋时,他连连喊冤:“我们这项研究的性质最多是引用不当,怎么能说是恶意抄袭与剽窃呢?”
章栋表示,该问题的根源是文献漏引。“原作者的思路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我的学生以为只要引用了原始的文献就可以了。所以他只引用了原始的文献,唯独没引用这位作者的文献。”他解释说。
尽管章栋表示他已写信向原作者诚心致歉并获得谅解,但该研究最后仍被期刊编辑撤稿,理由是:内容存在“重复”(unattributed overlap)。
这一事件无疑反应了论文引用规范的重要性。引用规范是论文发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引用率成为评价研究者和研究论文的影响力的一个参考标准,由此而来的“漏引”“不引”“高自引”等引用不当,乃至“合作互引”“审稿拉引用”“花钱买引用”等“黑引用”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对用于衡量科学质量指标的任何形式的操纵都应该被视为不道德行为。”细胞出版社《交叉科学》(iscience)主编simona fiorani和stefano tonzani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引用要有相关性和全面性
论文被撤后,章栋仍耿耿于怀,认为该期刊的做法不公平,是对“中国学者的歧视”。“国际上,此类漏引情况并不会直接撤稿,最多是在文末勘误或补充。”他说。
然而,检举者认为,无论是无意“漏引”,还是有意“不引”,都是不尊重前人研究的行为。特别是不引,“有为了突出自身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而忽视他人贡献的嫌疑”。
fiorani和tonzani认为,论文引用应该具备相关性、全面性,而且最好是最新的参考文献。
以《交叉科学》为例,他们表示,该期刊要求论文手稿中使用的所有数据集、程序代码和方法,必须在文本中恰当引用,并以首次期刊的报道形式或以独立持久标识符的形式,如数字对象标识符(doi),在参考文献部分列出。“如果一个数据集、代码或方法的标识符与原始研究不同,我们鼓励作者同时引用该标识符和原始研究。”两位主编表示。
为了确保规范引用,他们会鼓励作者最好参考已发表的论文或处于接受状态中的论文,并要求在论文所有引用中包含doi;对于发表在预印服务器上的一些文章,如果它们对正在审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非常强的相关性,他们鼓励作者引用这些预印版文章;不允许在参考列表中囊括未发表的数据、处于提交状态的研究论文、论文摘要和个人通信,虽然在文章内容中可以提及这些内容。
此外,两位主编表示,在方法部分对实验具体步骤不进行详细描述而只引用文章的做法也不提倡。“例如蛋白质x是按照y文中描述的程序分离的,这种情况不提倡。实验如何开展的内容需要在引文后详细描述出来。”
操纵引用=不道德
在实际论文发表中,类似章栋的“漏引”以及其他引用不当现象时有发生。
2019年,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期刊发布了一个数据库(科学领域标准化引用计量作者数据库),其中包含了过去20年176个子领域被引用最多的10万名研究者的标准化引用数据。
让创建者没想到的是,数据库发布之后,研究者的自引率成为关注焦点。
数据显示,其中数百名研究者的论文自引率超过50%,部分研究者甚至超过了90%。其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印度计算机科学家sundarapandian vaidyanathan的自引率高达94%。
不止如此,vaidyanathan所在的韦洛尔技术大学也被认为存在操纵引用的现象。该校在2017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如坐直升机”,蹿升至第43名,位列日本九州大学之前。而此前,该校从未进入过任何全球大学排行榜前1000名,且并未出现极高影响力的论文。
国内也不乏类似情况。我国某双一流高校一位青年教师就曾因存在过多的不相干自引,被某国际地球物理领域期刊宣布撤销十篇论文,要求其“修正并重新发表”。据统计,该教师在其十篇原始论文中自引次数超过300次。
“自引并非引用不当,有时自引是不可避免的。”fiorani举例说,在引入一个科学问题并解释一个特定科学问题背后的基本原理时,以实验室之前获得的知识为基础是可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是,只引用本实验室的论著,而不引用其他实验室同样贡献度的论著。
“自我引用应保持在低水平,最多不超过总引用数量的5%。”fiorani说,尤其重要的是,在介绍涵盖特定研究领域的综述文章时,要保持文献的均衡代表性。
其他论文引用不当现象也在得到关注。去年6月,数据分析公司科睿唯安曾披露21种期刊存在异常引用模式,其中10种被压制,如《智能与模糊系统学报》《材料表达》《国际发动机研究杂志》《强化传热学报》等。
这些期刊或是过度自引以夸大影响因子,或存在“引文堆叠”或“引文环”现象,即合作者、朋友、同事,甚至第三方频繁相互引用,以增加论文的影响力。
论文“被压制”,则意味着它们当年将不会获得影响因子,这无疑将影响期刊发展。
论文引用不当的表现形式不知如此,还包括为显示研究材料的掌握丰富度刻意增加引文的“过引”,期刊或个人采用诱导的方式增加被引量的“诱引”,以及作者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故意引用有影响力的学者论著的“崇引”,等等。
“对用于衡量科学质量指标(包括引用)的任何形式的操纵都应该被视为不道德行为。”fiorani和tonzani表示,在编辑的角度,需要依赖审稿人来标记不道德的引用,编辑对被标记为“可疑”的引文进行核实。
他们表示,引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不应该轻率地随意添加。他们建议尽量添加对研究进展有启发作用的、与研究有相关性的、真实的参考文献,并经常检查引用的是不是该引用的论文。不要仅仅因为读过那篇论文就去引用。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其他的观点,也没必要非要引用大科学家或知名期刊的观点。
扩大评估“盘子”中的衡量参数
在fiorani和tonzani看来,导致当前引用参数被操纵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引用参数被用来决定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和命运。克服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在评估的“盘子”中加入不同的参数。
“一般来说,用单一参数来判断科学的影响力并不是好的做法。”fiorani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引用与高质量相关。但也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一篇文章被大量引用,比如某篇论文产自一个著名的实验室或者作者声望比较高,在这两种情况下,文章都更有可能被引用,因为它的“可见度”更高。此外,科学领域不同,引用模式也存在差异。
“如果单独采用高被引率指数作为衡量指标,这可能是一个误导性的措施。它可以作为一个指标,但不应该被视为衡量一个科学家有多优秀的绝对标准。”tonzani认为。
在两人看来,理想的评估标准应该以科学家的业绩记录为基础,衡量他们对他们基金中科学问题的回答能力。如果拥有一个强大的学术委员会,能够根据科学问题、所提出的实验的可行性以及方法的适当性来评估拨款申请,而非根据科学家的发表记录和已经产生的数据来进行评估,这将有助极大地改善这一现状。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对论文著作引用规范极为重视。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规范论著引用的通知》,对规范论著引用提出要求,例如在引用他人论著时,应遵从合理引用、规范引用的原则,反对“合作互引用”、“抱大腿蹭引用”、“审稿拉引用”、“花钱买引用”、“先外后内博引用”等情形。在评价学术成果时,应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聚焦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强化国际评估和代表作水平,而不仅仅将论文及其被引情况作为主要指标。
该通知还指出,中科院会秉持“零容忍”态度,对不合理、不规范的论著引用行为进行调查,并会将不规范的论文引用行为认定为科研失信行为。
对于将“漏引”判定为“抄袭”,张章仍然觉得很“冤”。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将和该期刊交涉,建议其撤回撤稿意见。
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前,该论文撤稿意见仍然未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