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随着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少居民办理银行业务需求大增。近日,记者注意到,一些近期刚恢复运营的银行网点迎来业务办理高峰,尤其是老年人排队办理业务情况频现,有的一排便是数个小时,备受社会关注。(6月17日 《第一财经》)
从媒体报道可见,为了防疫安全,从6月初开始,各银行窗口每日限量发号,由于预约号“供不应求”,每天大排长龙,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高龄老人。某银行营业厅工作人员证实,业务窗口每天只放40个号,有的老人为了领到号,一大早便来到银行网点,他们通过查看监控发现,甚至有老人凌晨2时就来排队,5时后就拿不到银行窗口排队预约号了。
仲夏时节,上海的平均气温接近30度。如此炎热天气,大批老年市民为了支取生活费,不得不在银行门口排队数小时,让人揪心不已。感同身受,这种“残酷”体验,恐怕年轻人都不易招架,遑论体力难支的老年人。
根据防疫要求,银行对进入网点办理业务人数设限,无可厚非;扫码进场、查验健康码、测温、登记等,难免影响服务效率;6月份以来,市民办理金融业务爆发式增长,确实给银行服务带来不小难题。从这层意义上说,银行窗口服务“打折扣”,似乎情有可原。
问题在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后,工作、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常态,市民特别是老年人集中取款是刚性需求。对此,各银行理应充分预估,并未雨绸缪,采取有效应对办法,及时改进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市民需求。
比如:增加服务窗口、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提高单次业务效率、增设网上排队预约功能、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市民提供“绿色通道”……假如采取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窗口服务承载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市民排长队,排“冤枉队”。
遗憾的是,由于有些银行对市民需求估计不足,应对失措,还是按部就班通过排队预约、限制发号的简单方式来控制办理业务人数,致使许多市民到银行取款时,不得不在艳阳高照下排队数小时,苦不堪言。
数字化时代,排队预约是公共服务机构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在一些窗口服务单位,排队预约似乎异化为公共服务“打折扣”的挡箭牌,他们通过控制每天放号数量来限制服务人次,在提升自身工作舒适度的同时,导致客户办理业务等候时间越来越长、体验越来越不佳,服务质量明显“打折扣”,背离了数字化时代趋势和以人为本服务宗旨,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