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近日,四川绵阳一男子坠入涪江,好心群众将其救起,经过几轮急救,男子并未恢复心跳,大家以为其已死亡,随后到达现场的120急救人尽全力抢救,最终对方奇迹般恢复心跳。目前溺水男子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急救故事,也揭示了急救在我国需要广泛提升水平的一个重要现实。
实际上这是一个急救接力的过程,在医护人员未到之时,岸边群众的抢救仍然是有效的,只是他们没有把握住专业的死亡标准而已。急救的三个过程是早期的呼救、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aed)。一般情况下,这几个要素需要第一目击者和志愿者来完成,如果现场有经过急救培训的目击者和志愿者,才可以比较好地完成这三个过程。
北京市红十字会统计数据表明,市民接受急救培训普及的比率约为150比1,即150名市民中仅有1人取得了初级急救员证。心源性猝死在我国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有急救专业人员提出,在我国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成功率其实都不到1%。
绵阳坠河的男子得到了在场群众的救治,通过视频可以看到,救人者的急救行动也是经过了急救培训的,唯一不足的是对死亡的判断不专业。因此,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到,未来首先是要扩大对公众的急救培训和对死亡的判断。
一般人需要接受的培训是遇到心跳呼吸骤停者首先是两个呼叫。一是呼叫病患,以确定其有无意识,同时可以在呼唤时轻拍患者肩部,确定其有无反应,还要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其次是呼叫120急救,并呼叫周围人帮助。
这两个程序完成后可以对病患急救,包括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即便是没接受过培训的普通人,也可在120电话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此次绵阳溺水事件也表明,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aed)配置不够,在容易溺水的江边和游泳地几乎看不到。绵阳的溺水者也只是在120赶到后才使用了由医护人员带来的aed。
日本和美国每10万人口拥有的aed分别为234和198台,但是,在公共交通水平极高的北京也只是在所有公共场所才有1000台左右,配置密度较低。不过,北京计划在2022年实现地铁车站aed全覆盖,再进一步是按照理想化配置密度增加到每10万人配置200台。从绵阳的溺水情况看,未来aed还需要配置到江河湖泊边和游泳场馆内。
是否会用aed也成为急救成功的关键。抢救最好在4分钟之内使用aed,最晚不能晚于10分钟,早一分钟就能提高10%的抢救成功率。鉴于一般人不敢使用aed,国外的aed设计已经在向简单化方向发展。只要有人取下公共场所的aed,后者就会自动发声,教人如何使用,志愿者按语音操作即可。而且,aed能够自动检测是否需要放电,如果不是心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便不会放电。
此次绵阳溺水者的死而复生当然是一种幸运,但是也透露出一个短板,志愿者需要学会如何判断死亡,或者要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放弃救治,直到专业人员到来,让专业人员判断病患是否死亡,才能救活更多的呼吸心跳骤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