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峰
近日,杭州上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滨江区、钱塘区、临平区等陆续发布公告,7月5日起中小学校室外体育场地及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室内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7月4日 《浙江日报》)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为杭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馆暑期免费开放点赞,更期待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时间不仅仅止于暑期。
当我们抱怨公交车太堵,步行太累时,共享单车来了;当我们面对突来的大雨不知所措时,共享雨伞来了;当我们正在接听一个重要电话而手机突然没电关机时,共享充电宝来了……共享经济带给我们数不尽的便利和欣喜。而“大妈攻占篮球场”等“抢地盘”事件频发,则是运动场所整体不足和共享不到位带来的矛盾。
相较于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我国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2.41平方米。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是制约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同时,众多的学校体育场地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共享。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在全国的体育场馆中,学校体育场馆占比达66%,也就是说,全国有2/3的体育场馆在学校。学校资源的盘活,对于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意义重大。
早在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就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今年6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八十六条又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
当然,开放了体育场馆后,学生正常的教学安全如何维护?市民意外受伤谁来负责?增加的管理成本谁来买单?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就只是纸上谈兵。
首要的就是明确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应该在教学时间与体育活动时间之外进行,开放时间在学生放学后及双休日比较合适。可实行定时定段与预约开放相结合。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应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学区内学生、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 ,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来锻炼的居民须先进行信息登记,办理出入证明。市民也可以在网上录入个人信息、提前预约场馆。
还可以奖代补激励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如安徽省鼓励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体育设施正常运行、维护和购买公众责任险给予经费补助。杭州市政府将学校体育设施日常更新维护纳入预算,每年还补助场地开放管理经费每校5万元。北京市海淀区则设立奖励机制,给场馆开放做法较好的学校提供奖金,用以弥补场馆维护资金的不足。安徽省、杭州市、北京市海淀区为学校场馆开放增加的管理成本买单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当然,各地也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这样既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率,更能解决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不足。
最后要完善相关法律,以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开放。要依法认定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市民在运动中出现意外、相互争执引发冲突、被运动器材弄伤等等的安全事故责任,避免场馆开放所有的安全责任都让学校“背起来”、而伤了学校开放场馆的热情。
总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体现。笔者期待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让人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让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体育场地不再被当成“唐僧肉”争抢;让各年龄段的老百姓都能有场所、没矛盾地健身、活动。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