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复读13年的广西考生唐尚珺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录取,而截至11日,唐尚珺仍在考虑是否前往录取院校就读。在这十余年间,唐尚珺曾经被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录取,但他复读的脚步仍未停止。(8月11日 澎湃新闻)
对于个人而言,高等教育可以帮助发展知识能力,提高文明素质,拓宽职业选择;而进入名校,则相当于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把“钥匙”。那么一个人如果愿意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多次复读,只要符合高中招生规定和高考参考条件,都属于自由选择,不走寻常路并不应成为被非议的理由。
然而,为追求梦想起早贪黑十余年,这固然精神可嘉,但盲目的埋头苦干并不能成为逃避人生规划的理由。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求职就业的角度来讲,唐尚珺“非名校不上”的动机似乎都并不明确。如果他有志于钻研学术,那么其在复读期间考取的任何一所985、211高校,完全可以给他提供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凭借十几年的潜心研究,他在感兴趣的领域至少也应该能够有所作为,可他却把这些宝贵的时间花在了几乎没有知识增量的复读上。
如果他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他花上十几年时间在职场摸爬滚打,锻炼能力,也能在专长的领域里取得一定的成绩,可他把本该用来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投在了应试上。在错过青春本该享有的丰富生活和其他可能后,进入职场,他又将面临工作经验丰富的同龄竞争对手,以及随之到来的“中年危机”。
缺乏个人学业规划、频繁更换报考专业,与其说唐尚珺的梦想是接受清华大学良好的教育,倒不如说是他迷恋上了清华这个金字招牌本身。他更像是“患上”了“名校崇拜症”,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未来想走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但就要不惜代价,不顾一切只为踏进名校的大门。这样的“症结”可以概括为“只有考上名校,前途才能光明”和“只要考上名校,前途一定光明”,两组关联词汇“充分”“必要”地向同一个方向施压,推动着身在其中的人抛却思考,只顾着一条路走到黑。
而学历歧视则为“名校崇拜症”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每年毕业季,都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遭遇学历歧视的新闻报道,部分企业拿着“唯学历论”的圣经,将求职者拒之门外。殊不知这样看似严谨量化的人才衡量方式,反而说明了企业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惰性和思维惯性,没有能力建立起科学、实践、多元的人才衡量标准。
完善人才多元评价体系,不失为治疗“名校崇拜症”的一剂良方。从人才培养的方面来说,教育部和学校需要发展基础教育,重视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应试能力的提升,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视野,提升人生规划能力,给每个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除此之外,从人才筛选的方面来说,企业应当创新方式方法选拔优秀人才,摒弃“唯学历论”的僵化思想,招收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回应时代高速发展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