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段游客挤满水上乐园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密密麻麻的游泳圈填满了整个泳池,泳圈里的人,甭管大人小孩儿,全都紧紧贴在一起,由于太过密集,即使水波涌动,人也都保持在原地一动不动,想动也没法动。正值暑期,天气炎热,不少人都喜欢到泳池游泳消暑,特别是家长们更喜欢带孩子到水上乐园玩儿。但正如网友所担心的,公共泳池以及各种戏水乐园的水质是否合格,成了不少人的顾虑。(8月14日 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个暑期,四川、云南、安徽等多地传出,有儿童在公共泳池或游泳馆游泳后,感染腺病毒患病的消息。这不得不令人担心公共泳池的卫生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公共泳池不该成传染病的“温床”,其卫生安全不容忽视,必须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保障公共泳池的水质,最大限度降低疾病传染的风险。
目前,部分公共泳池卫生状况,可谓触目惊心。比如泳池水质ph值、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增加了游泳感染相关传染病的风险。除儿童容易感染的腺病毒外,到公共泳池游泳,还有可能患上“红眼病”、股癣、脚气、灰指甲等;泳池中如果有淋病患者,健康人群也可能发生尿道尿路感染。可以说,这种情形下的公共泳池,就是一个滋生各种传染病的“温床”,严重威胁了广大游泳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公共泳池卫生安全不是小事,必须有可靠的保障。国家标准gb 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规定了人工泳池水质卫生标准,其中要求游离性余氯含量为0.3-0.5 mg/l,尿素不超过3.5 mg/l,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个/ml,并且对大肠杆菌和有毒物质进行了要求。但对经营者来说,为了降低成本赚取更多经济利润,就可能会选择降低水质的卫生标准。
因此,各地卫生健康监督部门应当开展常态化监管执法,加强对公共泳池水质的巡检、监督。如对池水进行现场抽样检测,综合水温、ph值、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检测内容,对泳池水质进行科学分析。公共泳池水质不达标的,不仅要对其予以严厉的行政处罚,还应责令其停业整改,直至水质达标验收通过,才能恢复营业,从而倒逼相关经营者保证泳池的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公共泳池的水质达标了、安全了,能够有效阻断疾病传播,但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比如,泳池里游泳者过多,也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正值患病的游泳者,其身体抵抗力较差,也不建议到公共泳池游泳。此外,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和某些传染性疾病的朋友,更不应该进入公共游泳场所。
因而,经营者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对游泳者一律“来者不拒”。一方面,在游泳高峰期要采取必要的限流措施,或采取预约等方式,避免出现游泳者在泳池里高密度聚集的情况,以减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体质较弱的患病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和传染病者,应当限制其进入公共泳池,从源头上预防疾病传播和突发疾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公共泳池必须防止疾病传播,保障游泳者的卫生和安全。同时,游泳者也要注意个人的防护和卫生工作,如游泳时佩戴泳帽、防水眼镜、鼻塞、耳塞等,杜绝在泳池里吐痰、小便等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这样,通过“双向”预防,在公共泳池里才能既享清凉又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