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元
今年暑期,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监督下,学生们的暑期生活里都有了运动时间。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6%的受访家长希望孩子每天保持运动的时间为30分钟-1小时。64.6%的受访家长建议根据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59.8%的家长认为应佩戴相应护具,加强对肌肉和关节的保护。(8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锻造出更高质量的生命。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体育运动更为重要,强健的体魄、体质是学生后续学习的保障。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到,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对于体育运动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还学生以时空,予学生以指导,给学生以激励,至关重要。
“双减”之下,学生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的难题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但是,有时间、有精力并非意味着学生就能主动去参加体育运动,学生需要有适当的空间、适合的内容、适当的指导、适宜的激励,惟其如此,学生体育运动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将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时间用于体育运动,暑期是发展学生体育运动的大好时机。问题在于学生体育运动需要有相对安全、相对舒适的运动场所,需要有相应的设施设备,怎么办?小区、社区和村镇建设规划亟需发力。将学生体育运动空间建设纳入相应属地管理,这是学生校外运动的有力保障,这样的一项工程很大,但却有利于学生运动素养提升,是值得投入的民生工程,建设标准运动用地、添置相关设施设备、设置专人负责管理,可纳入地方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指标。
有了场地、设施设备等还不够,专业的技术指导必不可少。目前情况下,学生校外运动最缺的是师资,家长在这一方面也最难作为,想要孩子多去运动,苦于不懂体育运动规律,掌握不了运动量要求,不知孩子要进行什么运动,怎样去指导孩子运动,以至于运动效果并不明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和属地协同发力,目前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一般都遵循就近入学原则,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将体育教师与就近社区进行联点,开展联点服务技术指导,就近社区可充分利用居民成分中教练、保安、退伍军人等有相对较高体育运动技能的人员集中起来,联合联点体育教师共同组织开展学生的校外体育运动,双方各自承担相应人员的辅导培训费用,双方各自组织相关工作考核。
体育运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只光凭热情和激情,相关的激励措施需要跟进。这个可以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由学校联点体育教师负责组织,可从常规运动和特长运动分开进行评价,常规运动可以采用打卡的方式进行,特长运动可采取教练员签字的方式落实,学校对于完成校外常规运动的学生可颁发校外体育运动合格证,对于特长运动落实较好的学生,学校可评选相关运动达人,学生相关运动情况均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为推动学生校外体育运动,学校还可以联合社区组织相关体育运动竞赛,主要以常规运动内容为主,对于坚持好、进步显著、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
对于学生的校外运动,家长不能置身事外,相应的陪伴需要有,特别是一些打卡、图片上传、资料收集等工作需要配合好。学生的校外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任何一方面的不够到位,均将影响学生校外体育运动效果。欣喜看到,家长们对孩子暑期运动有了足够的重视,在时长、方式、保护上都有了相关的具体愿景,要真正促推这些远景落地,需全面统筹,多方发力。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