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 王雅婷(西南科技大学)
今年2月,up主“严肃的虾米”曾因吐槽“文科硕士月薪五千”登上微博热搜。近日,他的工作终于暂时有了着落——服务业管培生。与此同时,相关微博话题#吐槽文科硕士月薪五千up主找到工作#也立马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新一轮的文理之争。在相关报道下,“培养了太多无用的文科生……”成为热评第一。一时间,网上为文科挽尊者有之,对文科冷嘲热讽、大加鞭挞者也有之。
从表面看,这不过是一场不足为奇的文理之争,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场文理之争的背后,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学科鄙视。何为学科鄙视?钱钟书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早已在其著作《围城》中作出阐释:“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近年来,书中提到的学科鄙视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有时候甚至还愈演愈烈。在当下,“商科>医科>工科>理科>社科>文科>艺术”的学科鄙视链仍是各行各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1977年,高考正式恢复,基于国家发展的需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不胫而走。来到21世纪的今天,学科鄙视背后更多的则是对现实利益的考量。与文科不同,理工科和医科的学习大多需要一定的专业门槛,其专业对口率和不可替代性都高于文科,这也使得理工科和医科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总体处于优势。
随着“金钱至上”观念的大行其道,许多人对现实利益的考量逐渐变质,走向一味追求金钱和名利的极端,充满了功利色彩。有时候人们选择一门学科,不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名和利。孔子曾以“君子不器”告诫人们不要拘泥于手段而忽视其背后的意义,但在功利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许多人已经变成了充满了功利色彩的“器”。功利之风愈刮愈烈的同时,学科鄙视也日益强化。
这种渗透至社会每一处犄角旮旯的学科鄙视,实际上是“学科人”之间的鄙视,其本质是不同学科人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和渴求。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需要通过群体偏见来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充分的人格尊严,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和群体的比较就此产生。同理,学科之间的高低贵贱也是如此:理科生嘲讽文科生只会“死记硬背”,文科生回击理科生有智商而无情商;学古代文学的攻击学现代文学的格调太低,学现代文学的揶揄学古代文学的自诩清高……不同学科的人各自为营,相互排斥和鄙视,只为了获得虚无的优越感。
归根到底,学科鄙视是通过“向下看”来寻求自得,这是一种肤浅的、功利的思维。不知从何时起,理工科成为了个人寻求优越感的选择,许多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却忘记去审视自己学习的真正意义。
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存在意义。理工科并非只是符号公式的冰冷组合,理性观察之外也不乏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文科也从来都不是无用之科,它考察人性的同时也让人们感悟人性,在钢筋水泥之中,我们也需要人文关怀和严肃思考。与其制造文理间的壁垒,不如放下偏见,斩断由功名和利益构筑的鄙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