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万周
北京市人社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公告中,有两家公司因为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被处罚。这段时间,除北京在3月15日至5月15日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外,四川、山东、安徽、河南等多个省也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5月7日《工人日报》)
超时加班是长期横亘在劳动者面前的权益保障“痛点”,要求惩治违法超时加班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尽管超时加班严重违法,但伴随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企业总是把延长劳动时长作为降低成本的“法宝”。由于就业压力巨大,不少劳动者即使反感超时加班,且知道企业的做法涉嫌违法,也只得忍气吞声地被动接受,以致长期处于“好像下班了,又好像没下班”的境地。
超时加班危害不容小觑。企业强制员工超时加班,不仅直接侵害员工休息权和健康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让依法遵守工作时间规定的企业,因没有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失去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因如此,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超时加班。
《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客观存在超时加班的特殊情形,《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对此规定企业应给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换言之,企业可以要求员工超时加班,但基本前提是须向员工支付不低于平时工资1.5倍的劳动报酬。否则,就将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在强制员工超时加班后,并未足额向员工支付报酬。企业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踩踏法律红线,强制员工超时加班,关键在于违法成本太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受侵害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顶格处罚仅为每人500元的罚款,相比于企业违法后的收益,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自然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凸显了完善法律提高违法成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仅如此,立法上对于工作时间的界定较为模糊,也为不法企业强制员工超时加班开启了偏门。按照常理,加班时间应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应企业要求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延长工作的时间。但由于涉及劳动定额问题,实践中究竟哪些工作时间才能算加班时间,往往很难认定。在加班时间认定难的情况下,一些员工为保住工作和收入转而“自愿加班”,加之一些不良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的文化的存在,超时加班更是日益变得常态化。这是不少企业员工反感超时加班又不得不向企业低头让步的关键诱因,亟待高度重视。
为不让超时加班恣肆蔓延,需要与时俱进从源头上织密反制“法网”。相关职责部门要通过修法、制定条例、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就劳动定额的标准、加班时间的界定、违法成本的提高等,构建起一整套完善又具有操作实务性的规范,让企业强制员工超时加班无机可乘、得不偿失,倒逼企业用更高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避免无效加班。唯其如此,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超时加班,才可能真正“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