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昨天(7日)开考,上午进行的是语文科目考试。每年高考的第一天上午,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热议,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性议题。每年高考作文题都能“出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想要以此观察高考每年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想通过作文题来看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化。
高考作文题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检验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必选题”,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社会对于青年人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是时代潮流的某种投射。
今年语文考试共有7套试卷,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语文试卷自主命题,作文题目单独命制;其他省份高考语文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制,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语文作文试题4道。
今年高考作文题难度不算太大,相对比较平实,审题上也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指向。这些题目都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把主题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正常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日常储备和积累。同时,这些主题都有一定的哲理性,让学生尝试从命题中感悟,把思考融入生活。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大致可分为两类议题:
一是关注生活,既关注个人的困扰,也关注时代的迷思。如全国甲卷的关于“时间”的思考——技术让我们更有效率地掌握时间的同时,我们如何避免沦为时间的“仆人”。新时代有大量的“新事物”吸引、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被“技术”或“流量”裹挟,想必是很多人日常生活面临的困扰。新课标ii卷关于“安静不被打扰”的命题,也是直面年轻人的生活困扰,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思考当代生活的喧闹。天津卷以名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命题,立意无外乎是希望当代青年人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以积极、坚定的价值观勉励自己。北京卷作文今年给了两个选题,其中第二题引入了这些年在高考作文中比较少见的记叙文,但命题的哲理性也十分突出。作文题点明“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要求考生体验和感受亮相的意义。这既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考,理解什么是平凡生活里的“亮相”;也要求学生有一定“以小见大”的能力,从或大或小的“亮相”中感知“不凡”,收获深入的思考。这些命题源于生活,紧贴时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求考生能将独立思考融入其中。
二是关注社会,让考生学会从更高的角度去回答他们想参与创造什么样的社会或者说世界。如全国乙卷用两个比喻引出主题——“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这两句话指涉的正是当下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文明的多样和丰富、世界的多彩和差异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独断和霸道,把单一的模式强加于人是不可能让人类社会获得进步的。而上海卷关于探索陌生世界是否仅仅是因为好奇心的题目,看似“小”的一个命题,却能引发年轻人的“大”思考。例如,是什么驱动着人们探索新知?怎么激发、保持人们对陌生事物的兴趣?探索“未知”的热情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新课标i卷关于好“故事”的重要性更是契合了近年来我们反复说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中国不缺好故事,但也许新一代学子能够承担时代的使命,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带来更多的惊喜。北京卷的第一题以“续航”为主题,在命题中直点“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青年人是朝气蓬勃的,本身就是社会活力的“续航”者。在高考这重要的人生节点上,他们无疑也是最适合思考自己想要为什么“续航”奋斗的人。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向考生们提出了许多“人生之问”,希望他们从切身的经验或感受来思考更广阔的议题。作文题考学生行文写作的能力,同时考的也是他们对于人生、社会 “考卷”的思考。(张颐武,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