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冠青
“女子花25万元成功克隆去世宠物狗”“上海奶奶花18万克隆宠物”……近年来,“克隆宠物”的话题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有商业机构声称:“克隆动物保证拥有与本体99.9%以上相同的基因,并且有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这给部分丧失爱宠的主人带来希望:他们想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复活”宠物,与其再续前缘。
难以接受宠物离世的事实,希望让这份陪伴延续下去,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现实生活中,“毛孩子”们早已成为很多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是独居老人的情感寄托,可能见证了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也可能为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带来过无数个温情、欢乐的时刻。当宠物骤然离去,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很多人都会感觉“心被掏空”,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失落情绪之中。
于是,在看到可以通过克隆“复活”宠物的选择时,一些养宠人士会跃跃欲试,哪怕为此花费动辄十几万元,也会觉得“太值了”。只是要看到,克隆宠物,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其背后可能涉及不止一只动物的生命健康。在冲动决策之前,还需全面了解其运作原理和潜在风险,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审慎决定。
克隆宠物时,需要先从宠物身上提取细胞样本,将其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卵细胞中,通过微电流刺激等方式使两者融合为一体,构建克隆胚胎。而后,将克隆胚胎移植入代孕动物子宫,使动物怀孕,最终产下克隆体。
这其中,涉及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克隆并不意味着一比一“复制”。有专家指出,从基因水平上说,克隆宠物更像是不同时间出生的同卵双胞胎。尽管长相类似,但是性格受后天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会有一定差异。所以,严格来说,克隆宠物并非“死而复生”,它完全是一个新的生命个体,无法承载原先的感情和记忆。用“复活”宠物的标准去要求它,恐怕不仅会让自己失望,对新生命而言也并不公平。
第二,克隆宠物需要代孕母体,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为其带来不少波折和痛苦。比如,供卵母体大多要经历被人为注射激素、腹部被剖开后取卵的痛苦,代孕动物可能会出现严重排异反应,还可能要经历多次流产。也许在商业机构的宣传中,更多将重点放在“重获宠物”的美好概念打造中。可是,“复活”宠物的喜悦是否应该建立在其他动物的痛苦之上,是必须被正视的问题。
第三,每一个“完美”的“复刻宠物”背后,都可能有着无数个无辜的生命被牺牲、被抛弃。有科普博主指出,为保证成功率,机构一般都会克隆出多只“替代品”,并选择长相最接近的那只交付到主人手里。而那些没被选中的小动物,要么成为供卵和代孕工具 ,要么会被直接处理掉。这一残忍的筛选方式,也是很多动物保护人士抵制克隆动物的重要原因。
可见,在商业机构描绘的“重获宠物”的动人图景之下,其实掩映着太多关乎技术和伦理的问题。因此,在法律监管仍有待完善、克隆技术对动物伤害仍然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克隆宠物的确需要三思而后行。
学会正视失去,是每个养宠人士的必修课。如果真的把宠物当作家人朋友而非陪伴工具,就应该放弃“炮制”替代品的幻想,尊重自然规律,正确面对它们的离开;如果真的热爱动物,尊重生命,也应该放下执念,避免为一己私利而给其他动物带来无尽痛苦。(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