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学位法草案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对学位获得者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以及学位授予单位非法授予学位等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草案明确,已经获得学位者,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抄袭、剽窃、伪造、数据造假、人工智能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徇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的;在学习期间存在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如果这个草案获得通过,在国内通过人工智能(ai)代写的学位论文将不被认可,要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学位法草案表明,尽管ai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研究,而且将来会得到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但是,对ai的使用在中国有了预防和管理先行的做法,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路,而且打破旧有的出现问题才制定管理措施的做法,能避免临时抱佛脚或病急乱投医。
此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严禁使用ai开处方,这也是一种对ai的管理。如果说禁止ai开处方的理由是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话,那么,撤销由ai代写的学位论文而获得的学位,理由就是为了学术诚信。
利用ai写学位论文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即剽窃,也称抄袭,违反了诚信原则。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学术不端被定义为:在申请、执行和评审研究项目或在报告研究结果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但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学术观点上的偏差。
从学位法草案不承认ai代写的论文已经提示,现在和未来人们应当如何和怎样使用ai工具。如chatgpt之类的生成式ai虽然有强大的创造新产品的功能,但是,ai只能用来查阅文献,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沟通,最终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融会贯通,提出新点子,并自己执笔写作,才能成为自己的作品或产品。
既然学位法草案不认可ai代写的学位论文,由此也提出了一个问题,ai代笔撰写的其他论文、报告、文章、艺术作品,甚至翻译作品是否也被视为学术不端的剽窃而受到撤稿、不认定为成果呢?
这个问题在chatgpt出现之前和之后都存在,但在chatgpt之后已大量存在。不只是不承认ai完成的论文,世界一些高校已经在禁用ai软件了。2023年1月27日法国一流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向全体师生发电邮,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以防欺诈和抄袭。香港大学则成为香港首所明文禁止在课堂等教学行为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的大学。
用ai软件就意味着可能剽窃,但是,ai进入人们生活和学习又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需要修改目前已经确立的学术诚信原则。美国华盛顿大学和佛蒙特大学正着手修订其学术诚信政策,将“ai生成”纳入“剽窃”的范围内。
未来,如何利用和怎样使用ai,需要制定更多的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