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河西学院)
到底是谁的暑假? 随着开学季的来临,不同于以往的孩子连夜补作业的战斗,这届“10后”小学生的暑假作业,需要全家成员齐上阵。来自山西的安女士告诉中新网,这个暑假,家里五口人都在为二年级学生小涵的作业焦头烂额。拍视频、做ppt、做打写单……各科的作业五花八门,什么形式都有。(9月3日 中国新闻网)
“那多简单呐”“随便做做就行了”……提起小学生的作业,大家通常都是这个反应。在大众视角下的小学作业一直是带有简单化色彩的儿童作业,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复杂和难度。而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传统的学习模式被打破,小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倾向电子化。是新的变革还是部分教育者钻了新媒介环境下的“漏洞”?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作业是途径不是目的。随着电子产品的层出叠见,老师布置的作业越发五花八门,不是朗读录视频上传群聊,就是拍照片打卡,而这些电子作业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山西的安女士在采访中说到:“除了基础的题目练习,几乎每项作业都要用到手机和电脑。”安女士家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轻则累及一人,重则全家出动。说得体面一点是家长指导辅助完成,实际上往往是家长独挑大梁,学生成了作业的参与者,老师则成了最终成品的鉴定师。
诚然,孩子的具体实践能力与作业难度不匹配,家长只能被动成为“接盘侠”。电子作业麻烦程度与日俱增,学生独立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场和作业的“博弈”中,家长反而成为了“主力军”,本应靠学生自己完成的作业,逐渐成了家长的“任务”。如果布置的作业无法让学生在自主完成过程中有所收获,那么这种作业无疑偏离了其本意,即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试问,这种被“异化”了的作业,有何存在价值?
总体来说,“高难度”的作业不是孩子提高自我技能和能力的阶梯。老师过度强调作业的质量和小学教育的社会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针对“电子作业”教育部门结合国家教委颁布了新政策,明确规定学生严禁带电子设备进入教室,同时禁止老师布置电子家庭作业。这一政策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电子作业风气的盛行。
在“双减”政策下,老师作为布置作业的主导者,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作业的主要目的,着眼于发展和培育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老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要多方面考虑现实情况,切忌为了追求单一便利与创新,而一股脑布置新媒体作业。再者,还需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家庭条件。
合理适度的家校共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一旦越过平稳的边界,家校共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学校还是应当让作业回归教育本意,别让“花式作业”为难学生又为难家长,最终变成一场与学习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