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心 (山东大学)
9月12日,一则视频显示,当天下午两点多钟,上海静安区一购物商场,外卖骑手潘先生用餐后在商场公共场域休息却遭到商场保安以“不是顾客不应该坐在商场内”为由驱赶。随后记者联系了商场工作人员,其回应称“会形象不太好”并表示即使自己作为商场工作人员消费了也不被允许在商场公区休息。(9月13日《半岛晨报》)
该事件再次将“外卖骑手”这一服务型群体推至公众视野,也让“新型职业歧视”加诸在外卖骑手上的痛点又一次显露无疑。前有外卖小哥被保安抱摔进icu,再有外卖员被阻门口怒斥“凭什么不让我进,我不是公民啊?”,更有外卖骑手进自家小区脱掉工装才被允许入内……凡此种种,这些管理者冠冕堂皇地认为“规则大于天”,认为“秩序不可破”,可试想一下,这真的是在严守规则,这真的是在维持秩序吗?
现如今,外卖骑手已经深深嵌入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外卖小哥的身影。他们就像散布在城市角落的工作细胞,维持着城市一部分的正常运转,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更有不少外卖骑手与市民结下亲密的友谊,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是关于外卖骑手的权利保障问题,却屡屡现于报端和社交平台,就像农民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却遭到嫌弃一样,“外卖骑手不得入内”,即是对这一群体本身的不尊重,还是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的一种破坏,因外卖员受阻影响配送和供求,也会让广大市民消费者感到心寒。
诚然,站在小区或商场工作人员的角度,他们在秩序及形象维护上需要履行好相关职责。视频后续记者采访时工作人员回应称“消费者需要舒适购物环境,外卖骑手需要合适休息场所”的话固然也说得漂亮,但这种“自辩”却莫名有种高高挂起的“傲慢感”,这样“公式化”的说辞无法彰显其解决问题的诚心,更是无法掩盖对外卖骑手“一身工装”的歧视。
外卖骑手的心声以何回应,新型职业歧视何时休?外卖骑手的权益保护的落实及职业尊严的树立需要从态度到举措的层层改变。物业可以设置自提柜等多种服务设施,既便民又无损外卖骑手的尊严;商场等大型公共区域亦不可“一刀切”地阻拦驱赶,多加引导多添关怀,不要让外卖骑手连吃饭休憩也要“奔波不停”。
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平等。要让外卖小哥的工装亦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骄傲底色,“新型职业歧视”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