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 徐亚宁(中国传媒大学)
近日,一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在知网上的下载量已超7000次。据报道,该论文为2014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篇毕业论文,于2017年完成。
论文中,作者还原并分析了一起某高校研究生“换导师”事件。事件中,学生和导师对于论文选题的分歧较大,在完成导师安排的实习任务后,学生未能与导师达成“换学科”的一致意见。一气之下,该名学生未经导师同意便报名了实习,也进一步激化了师生矛盾。
时隔六年,一篇硕士论文还能在网络上产生共鸣,引起热议,说明了事件背后藏着学生的普遍诉求。作者论文中的案例并不鲜见,在微博“研究生退学”超话中,有不少关于“换导师”的内容:“和导师相处不愉快,想换导师”“换导师该怎么和原导师说”“老板(导师)一碗水端不平,我该怎么办?”……原新闻的评论区中,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对成功换导师的学生的羡慕之情,并讲述了自己与导师的矛盾——想换导师,却又忌惮导师的权威,内心挣扎而不安。
然而,论文案例中的学生通过换导师解决了问题,但仍有许多学生在师生矛盾的苦海中挣扎。换导师这一办法是否适用于所有人?通过换导师来解决问题是否行之有效?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首先,目前很多高校在导生匹配上,已经采取了“师生双选”的制度。除特殊情况外,学生在选择导师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打探导师的信息,权衡利弊后做出自己的决定,而导师也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过往经历,选择自己青睐的学生。也就是说,在一开始,部分导师和学生就在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在这种前提下,师生矛盾的产生难以通过换导师来解决,毕竟谁都无法确定再换一个导师,新导师是否又能与学生的需求匹配得当。
再者,导师与学生双方的需求不匹配,往往由于二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部分导师面临着评职称的需求,需要学生帮助完成科研任务。但随着毕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顺利毕业成为学生的当务之急,导师安排的任务也就被排在了个人需求之后。师生矛盾激化,是因为二者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其他之上,忽视了对方的需求。
事实上,导生关系一旦确立,双方就成为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方的损失不会带来另一方的增益。因此,将对方看作并肩同行的伙伴,或许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措施。对学生而言,应当把导师的任务看作锻炼自身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对导师来说,需要帮助学生成长为更优秀的人,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面对分歧,只有双方各退一步,才能实现“双赢”。
此次事件中的论文的走红只是开始,希望在多种声音的碰撞下,学校、政府等多方主体也能够行动起来,让导生关系中真正的问题浮出水面,破除导师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用制度保护导师和学生的双重利益,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