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钟的
最近,广东广州的华南师大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制定的“华附开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八个技能”,被家长上传到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有家长认为,这不是累小孩,而是累自己。该校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这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倡导家校合力促进孩子成长,需要学生家长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根据报道,八项技能包括“小学阶段完成不低于1000万字的阅读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掌握演奏一种以上乐器的技能并形成欣赏高雅音乐的兴趣爱好”“能独立做一桌家常饭菜”“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和学会书写毛笔字”等。可以看出,这八项技能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而是寄托了学校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期待。
平心而论,单独拎出其中某一项技能,似乎要求并不苛刻,有不少小学生也确实能达到。但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列举的所有技能,恐怕就殊为不易了。拿其中的阅读量、说流利英语等要求为例,这些技能并不是通过速成教育能够实现的,而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可能剥夺学生大量自由的课余时间,也难免令家长感到焦虑。
此外,还有家长提出,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相关技能时,标准也存在模糊之处。比如,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怎样才算流利?学会书写毛笔字又要到怎样的程度?1000万字的阅读量要求是精读还是粗读?在家长眼里,如果标准不明确,就会加剧“内卷”,为了不让孩子被同龄人拉开距离,不得不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
更关键的是,学校提出“八个技能”的要求,却并没有说清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的途径。相反,有关工作人员的回应,似乎又把压力传导到了家长身上——“倡导家校合力”,也就是要家长出更多的力。如果学校不能开设教授相关技能的课程,家长要让孩子满足这些要求,只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要么手把手教孩子掌握相关技能,要么花钱让孩子上课外培训班。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看,家长因为“八个技能”产生焦虑,焦虑的不仅是学校的规定。学校提出这些技能要求,表达了某种理想化的期待。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并没有体现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会面临怎样的后果,甚至也没有说清楚学校如何检验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然而,“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落后”等惯性思维,早就让家长们变得“草木皆兵”,生怕因为完不成学校的要求而让孩子落后。
其实,教育的目标,从来不在于追求十全十美。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拥有某种特长、爱好,无疑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但是,试图把素质教育罗列成具体任务,不仅给家长带来巨大压力,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便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也不过是应付完成任务而已,他们未必对这些技能、素养产生真正的热爱,遑论自由探索人生的多样性。对此,学校和家长都不妨放下焦虑,为学生选择和提升某种素养创造条件,但不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
还可以追问的是,学校把这“八项技能”视为办学特色,那么对于这以外的更多技能又该如何看待?学生会不会为掌握这些技能而被迫放弃真正的兴趣爱好?从本质上看,尽管打着提升学生素养的名义,但设计和推行这样一套固化的模板,依然有悖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孩子们很可能依旧受困于整齐划一、缺乏特色的教育。(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