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近日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程走红,不少同学将拍摄的课堂片段分享至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点赞。这堂课有多火?火到必须跑步才能抢到第一排,“抬头率100%,上课都不用打卡”。
受到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教师授课的能力水平以及智能电子设备普及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课堂中学生对于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引发广泛的讨论。提高“抬头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摆脱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黑板上的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中。
客观而言,“抬头率”的提升,对于高校所有的课程,都有积极的建设价值。一方面,学生抬头起来,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督促,有人认真听讲解,教师就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把课备充分、把课讲精彩,这对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抬起头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对于课程学习内容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
但是,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其课程的学习最终依靠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上的“引路人”,也就说,高校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抬头率”只是课程学习的一种形式化表征,但不是全部。首先,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表现出更多的综合性、全面性和探究性特点,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只是他们专业学习的一个环节,对于专业学习全域性的投入,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席,都会导致专业能力的缺失。因此,关注学生课堂“抬头率”,更要关注他们的专业和课程的参与率,这是真正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其次,高校的课程中,相当一批是基础性理论课程,课堂上需要大量知识性的输出,这既造成了教师的授课形式非趣味化,学生不会一直抬头注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决定着学生必须在教师讲解的同时,要做到一边听讲,一边关注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开展思考。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学生课堂的“抬头率”,是对高校课程学习特点的认知不足。实际上,只要能够和教师的教学保持连续性的互动,课堂中学生的“抬头率”不是重点。假设大学课堂里,学生一直在抬头关注教师的教学,学习效果就真的会很好吗?
换个角度说,大学生是成人,其学习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性。社会既要赋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安心参与到专业的学习中,强化结果导向评价;又要做好教师教学的监督,激励他们在根据课程性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能够全程关注学生,做好他们成长成才的陪护和引导,而不是课堂上讲好课就“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