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顶端新闻发布快评《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引起广泛热议和共鸣,同名热搜词条微博阅读量已突破3亿。部分网民表示调休没有增加假日总天数,反而让前后几个星期都成了“单休”,希望正常放假正常双休;也有人认为调休能够让原本“碎片化”的休假组成小长假,让假期出游变得更具可行性,也更能促进旅游业消费发展。
调休真的是“众口难调”“不得不调”吗?这就必须回到休假本身的意义进行讨论。闲暇时间的长短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需要跳出简单的经济学框架来重新认识和看待:假期的意义绝不是单纯地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是要带给公众良好的生活体验和情绪,从而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精神的放松和舒展,在调节个体情绪的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状态的一个调整。在重新审视休假的意义后,回过头来看调休政策屡遭吐槽,便能理解群众的不满因何而来。让人身心俱疲的假期,恰恰失去了休假的本意。
休假不能只算“经济账”,更不能只算短期的片面的“经济账”。多放两天假,工作效率提上来,同样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假期总量基础上适当增加长假,保障双休,也能让人们更愉快地合理消费。“错峰出行”是每逢调休都会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牺牲正常双休换来三五天的小长假,结果在高速上就堵了一整天,大量的警力用于维持秩序,大量的事故在小长假集中爆发,难道不也是一种经济社会资源的浪费吗?小长假人挤人导致游客旅游体验感极差,许多人因此对某个城市的旅游印象大打折扣,回头客的流失、口碑的破坏,难道不是对旅游业长久而隐形的打击吗?
合理的假期就应大胆休舒适休,用调休等方式试图“既要又要”,最终只会既引起群众身心俱疲后的不满,又阻碍文旅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正确看待休假意义,背后的道理明明白白,放假大大方方,群众才会开开心心。而这一切的关键,要靠制度的扎扎实实,少一些“灵活调休”的小聪明,多一些“严格落实”的大智慧,“该休假时就休假”,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来源:红网 李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