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倍遇刺”舆论看传播的“分子化”趋势-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李道今

7月8日当地时间上午十一点半,正在奈良街头发表演说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曾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服役的山上彻也枪击,当日下午五点,安倍抢救无效身亡。

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当下,作为一名和中国打了较多交道的政治家,“安倍遇刺”事件毫无意外地登上各大传媒头条。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持各种观点的文章、视频、话题、评论、互动信息铺天盖地,舆论持续发酵。

“安倍遇刺”事件从传播表达的形式上看,有直抒胸臆的,有含蓄隐晦的,有随心讲评的,有旁征博引的,有理性克制的,有博取眼球的,有自说自话的,有欲代表“上帝视角”的,有意击穿意见领袖的……

在国内的舆论场上,安倍遇刺事件和我们虽有关但又无直接关联,虽敏感但又可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尺度上表达,因此,造就了今天如此多元化、多样化、多视角、多尺度的发酵舆论。“安倍遇刺”舆论可以说是当下传播“分子化”趋势的一个缩影与标本。

从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产业研究者基本对传播“单一化——多元化——碎片化——粉尘化”趋势脉络形成共识,这种趋势涵盖了传播主体与信息内容等多个方面。而从当前传播特征看,更小颗粒的传播“分子化”是“粉尘化”之后的必然趋势。近两年来,从“铁链女”“唐山打人”“丑教材”等诸多舆论热点都已呈现出传播“分子化”的特征,“安倍遇刺”由于事件自身的多立意,以及可以有更大尺度的表达空间,“分子化”特征表现的更加充分和鲜明。

化学术语中的“分子”是指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对稳定并保持该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最小单元。借鉴此概念的传播“分子化”,主要是由于自媒体传播渠道的发展,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每位个人都成为独立、自主的传播主体,其传播内容相应也是纯个人化、相对自由的表达。传播“分子化”趋势应该说是一种社会民主的进步,但是不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还有待历史评价。

进入传播“分子化”时代,舆论“分子”、舆论阵营和舆论生态将会发生与传统传播模式差别较大的重组与呈现。舆论“分子”作为最基本的单元,若干相同的事件或主题舆论“分子”组成一个相对的舆论阵营,而若干不同的舆论阵营形成了一个的围绕事件与主题的舆论生态。

进入传播“分子化”时代,主流媒体形成的舆论阵营只能做到有限覆盖。以体制身份归集的主流媒体有着自身的“分子”特性,也会形成相对统一的舆论阵营,而以流量大小归集的流量媒体,将以每一位有自媒体表达权欲的个人所形成的不同“分子”,而演化出若干舆论阵营,并也有着更加广泛的传播覆盖,最终与主流媒体舆论阵营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与主题舆论生态。

进入传播“分子化”时代,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声音,在国家、民族、个人利益及情绪一致的事件与主题上,比较容易形成一致的舆论导向,但这类事件与主题相对海量的信息而言数量并不多,公众视野里充斥更多的是一些本身主题立意较多元的事件与主题,因此,传播“分子化”时代越来越多地会出现多元化、多样化、多视角、多尺度的表达传播与舆论导向。

进入传播“分子化”时代,对舆论治理提出更大的挑战,既要适应多元化、多样化、多视角、多尺度的“分子化”趋势,又要尽可能形成符合国家利益的舆论共识。因此,在传播“分子化”趋势下的舆论治理中,不宜直接进行信息封堵,更不能简单地进行舆论干预,只能更多地站在每个个体共性的认知、感情等特征上,更多把握每个舆论阵营的思维、情感源流,探索高质量、高水平的舆论引导手段与技术。

单就“安倍遇刺”事件的舆论治理看,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安倍遇刺”事件发生仅几小时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就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注意到这一突发事件并感到震惊”,并表示“安倍前首相曾经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发展作出过贡献,愿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外交部及时而又富有人道主义、大国风范的表态,应该是“安倍遇刺”事件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阵营。这种表态,也为传播“分子化”趋势下多元化、多视角表达预留了空间。

来源:红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