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熊孩子”闹高铁,与乘客产生矛盾似乎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近日,由大连开往北京的一趟高铁上,一“熊孩子”喧闹不止,同车厢的一名女乘客上前劝阻,却惨遭“熊孩子”父母及奶奶的轮番攻击。“孩子在高铁上,没有法律限制我们嚷嚷,嫌吵你坐高级的去”“你第一次坐高铁吗?那我原谅你了”等带有攻击性的言语不绝于耳。
此视频一出,社交媒体上的看客们集体倒向乘客一方,对“熊孩子”一家群起而攻之。“嘴上不积德,生了孩子也养不住”“基因不行不要生”等言论纷纷出现在评论区。由此,这样一个一节车厢内五个人的矛盾,演变为了整个互联网上的群体性“语言暴力”,而这只需要屏幕背后带有“朴素性正义感”的网友们放在键盘上的手轻轻一点。
可事实上,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并不能解决熊孩子闹高铁的难题。相反,这可能会增长互联网上“语言暴力”的不正之风。网友们不妨减少一些主观情绪,少一些“语言暴力”,更多地从建设性的角度,对熊孩子闹高铁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熊孩子”的家长有错吗?当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有明确的处罚规定。高铁属于公共场所,每一个乘车出行的乘客都有维持车厢内和谐安静的义务。孩子又喊又闹,家长们有义务让孩子保持安静,不要干扰其他人。而新闻中的家长却不问是非,强词夺理,没有底线地护短,甚至对提出要求的乘客恶语相向。错误的做法引来争议的同时,也给孩子灌输了“任何事都可以通过吵架来解决”的错误观念。
乘客提出孩子吵闹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希望家长可以代孩子道歉并且管教孩子,孩子停止喧哗大家就皆大欢喜了。可家长却觉得“三岁孩子控制不了”,自己道歉后乘客还不依不饶,最后对乘客恶语相向。小孩子出行就是对家长的一个考验,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保持安静并且减少周围乘客的不满是一个难题,但也并非无解。此前一对年轻的宝爸宝妈在搭飞机时,提前准备耳塞糖果和致歉纸条希望能减少同机旅客的烦恼。由此也启示人们,通过“非语言暴力”的沟通方式,更有助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剑拔弩张的局面。
说到底,无论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还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恶语相向只会伤人误己,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并无帮助,属于下策。用平和的心态去化解紧张的局面,反而更能解决问题。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