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误区 科学填报高考志愿-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高考志愿填报的本质是高校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意愿的匹配,是莘莘学子一次事关未来发展的人生选择。文理分科传统高考模式下的志愿填报,采取“学校 专业”的录取模式,客观上形成了“分分计较”的竞争格局。新高考政策不区分文理科,改用“院校 专业组”录取模式,各个省份政策略有区别,分别给予考生高一选科和毕业报考选专业的选择空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被调剂到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专业的问题。

各省份高考分数标准化后基本呈正态分布,对于成绩处上游的学生填报志愿难度相对不大,但大批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有些难以选择。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不少学生和家长听信“权威机构”、追捧“权威专家”、依赖ai软件;也有的全凭个人感觉,对高考志愿的填报规则和基本政策要求存在理解偏差,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志愿填报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是填报志愿片面化。“分分必争”报志愿,“踩线入校”报志愿,“看钱途”报志愿,不顾及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学科。此类做法是不可取的,而要考虑人生关键选择是为了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要考虑志愿填报与自己知识储备的相关性。

二是填报志愿情绪化。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有本科情结,一方面认为读高职院校很丢脸、没面子;另一方面受制于一些用人单位的本科起点要求,执意选择本科。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其实大有前途。而且,高职教育具有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对于分数中游、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如果能掌握一门技术,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选择高职院校也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三是学业选择的艺术情结。部分学生和家长选择艺术类专业,认为艺术类对文化课要求低,过专业合格线就可以上本科。实际上,艺考的录取率低于普通高校的录取率,专业和文化课都过线的考生有相当比例上不了本科,超发艺术类合格证是普遍现象。按照教育部规定,合格生源与招生计划比不得超过4∶1。如某大学计划招收20名艺术生,可能会发放80个艺术过关证,最后通过文化课综合计分最终录取20人。

四是学科选择的趋利心态。虽然新高考志愿填报较传统模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也存在很多的政策性选科限制。高校对于不同专业会有选科上的要求,只有满足相应的选科要求才能报考。部分学生在高考选科中为了得到相对高的分数,主动放弃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就导致此部分学生无法报考心仪专业大类。再比如公安大类的招生,多数省份要求选考政治科目。

消除这些误区,需要政府、高校、高中校长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家庭等多元利益群体从生涯规划、新高考政策、招生政策解读以及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认知转型。

一是在中学阶段继续深化生涯教育,让学生尽早学习生涯规划知识,客观定位自身的学业预期、职业预期。处于高考成绩中间段的考生,要尝试提前做好4—6年的学业规划,做好对就读城市、目标高校、专业组的有效分析,做好远期学习规划。理解并勇于从通识教育、职业规划、生活历练之间作出必要的轨道切换,以便在志愿填报中从学校与区域、兴趣与就业、专业与职业之间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是客观认识新高考政策,了解专业组招生模式,把握关键政策点,加强对新高考风向标的认识,掌握改革新动态。院校专业组招生模式能帮助考生与学校专业进行科学匹配,进而实现人才汇集。高校需要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选择性需求,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学科前沿,在报考之初就明晰如何审视基于专业学习的职业道路。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部门要会同高校做好招生政策解读。志愿填报理应帮助考生深化自我认知,寻找并确立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初步的职业倾向。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要协同优化招生宣传,拓展咨询渠道,给予考生清晰的专业知识图谱。

四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就业岗位。社会大环境营造人人有责,国企、央企、机关事业单位等有责任践行任人唯才的理念,避免学历高消费,给予年轻人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民营企业、创新型企业、新型服务业也有责任共同优化就业环境,为年轻人提供充裕就业岗位,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求职环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