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立
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将全面融入教育体系,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增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馆校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设北京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课件库”,中小学各学段每学年安排一次以上博物馆主题教学实践活动。(7月16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国家文物局2020年10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方面,加强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此次北京发布指导意见,意味着北京的博物馆资源将全面融入教育体系,“馆校合作”将进入新境界,这是北京认真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北京谋划新招、出实招,将“博物馆实践”作为中小学各阶段标配,必将为广大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值得点赞。政策是导向,落实是关键,做实做细“博物馆实践”,还需配套措施跟进。
就相关学校来说,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在各学科课程中增加博物馆教育有关内容。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机制,亮明考核奖罚“风向标”,增强广大师生利用博物馆教学的内生动力,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做实做细“博物馆实践”,各博物馆也应乘势而上,补短板弱项,创特色亮点,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围绕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对标中小学语文、数学、历史、综合等课程,打造与学校教育相互补的北京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课件库”;研发更具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通过制作博物馆手册、口袋书等,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为此,各博物馆应坚持重点抓、抓重点,依靠科技赋能,着力提升线上线下文化传播的可及性、有效性。同时,将“儿童视角”有机融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意兴盎然中对话历史,增长知识。
根据指导意见,各博物馆还将加强馆内设施建设,配套必要的教育设备,优化青少年活动空间,等等。这些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做实做细“博物馆实践”,应突出儿童优先、儿童友好的原则,“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有针对性地改进各类设施、设备,让硬件更过硬,让软件更贴心,给予孩子们更多关照。
随着“博物馆实践”的深入开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无疑对藏品安全和学生的人身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诸如上海“博物馆的一件估价约45万元的艺术品‘玻璃城堡’被两位小观众弄坏”;武汉“12岁学生碰碎私人博物馆藏品被索赔130万”等事件时有所闻,教训足够深刻。为此,各博物馆应充分考虑中小学生顽皮好动、容易冲动等“天性”,突出问题导向,认真查找、消除孩子们嬉戏、奔跑等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管理制度也要积极向“儿童视角”调整,有针对性地完善安全制度,改进安保措施,确保孩子安全有序观展和藏品安全。
北京发布指导意见,为加强“馆校合作”提供了新契机。期待北京各博物馆和中小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携手推动“博物馆实践”不断走深走实,给中小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博体验,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博物馆,为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和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