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佚 (四川外国语大学)
近期,大学生毕业季来临,不少学生在网上购买虚假实习证明,原因大多数集中在认为实习无意义或者是与自己的考研、考公等毕业规划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在面对毕业生必须实习这一硬性要求下,不少大学生就选择了实习证明造假这一条“捷径”。
网店“开实习证明”业务呈现出的“繁荣景象”,让很多人唏嘘不已,如果只是把矛头断然的指向大学生,认为这一现象是他们不诚信和偷懒取巧所导致,非但是不理性的而且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一现象不能只是让学生“背锅”,要找到症结所在。
学生开虚假实习证明,是一种违法行为。诚如法律人士所言,虚假实习证明交易中、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印章,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实习证明文件,使用假的实习证明,这些环节都涉嫌违法,学生一旦被发现,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信誉、毕业和就业。实习是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试金石”,也是一面能看清自我不足的“镜子”。如果只是一味地认为实习无用,不仅是对自我职业规划的不负责,也是对法律道德的不尊重。
学校的硬性教育模式是症结所在。子虚乌有的实习证明在学校“大行其道”本身就反映了学校教育模式的不足,一方面,校方自身的不重视,不然虚假的实习证明怎么会蒙骗过关,不禁让人反问,难道学校也要完成学生实习的kpi?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规划不一样,有的学生准备考研考公,有的学生准备自主创业,但许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参加实习否则不能毕业,这一规定显然不具有弹性,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实习是无用的。校方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根源在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认识到实习并不是毕业生“必选题”,而是一道“多选题”。
解决实习证明造假的问题,高校要主动发力。要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一套实习标准显然是不能和多元化的毕业生和谐共存的,学校应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针对每个同学的职业规划情况,进行灵活的考量。比如,考研考公的同学可以将实习提前或者延后,学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想要直接就业的学生增加实习或者就业的机会,这不仅落实了学校的实习工作,而且也不耽误学生的个人选择。
实习证明造假,学生自身有问题,但学校难辞其咎,症结在于固步在自己的“篱笆”里,与学生缺乏沟通,而造成了这一实习证明伪造之风。唯有高校主动作为,抓住主要矛盾,大学生实习证明造假的现象才有可能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