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耀湘(商洛学院)
复读十四次,唐尚珺的故事或许真的要结束了。纵使最终也许得不到一个好的结局,大家也不妨多些善意,为这个延续多年的故事送去一声祝福。
7月1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已第15次高考的唐尚珺称594分的他因“专业已录满”被华中师范大学退档,四个志愿均未录取,将争取补录。之后,网传唐尚珺被海南师大录取。21日,海南师范大学回应,已录名单中未看到其报考信息。22日,唐尚珺本人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现在感到困顿、迷茫。
从当年非清华不读的坚定执着,到如今面临可能无校可去的尴尬,唐尚珺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永远也够不着心中的那个“清华梦”了。在媒体的采访中,当谈到这14年复读的经历时,他说,如今回头看确实是占用了资源,当时还觉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短短数语,既夹杂着失败的心酸,似乎又带有几分意识到自己能力上限的无奈。
不过,目前的舆论对唐尚珺并不太友好。各大媒体平台上,不乏充斥一些对唐尚珺的批评声和质疑声。有人批评他浪费社会资源,明明之前有录取名额不去读;有人批评他不负责任,只知读书不出去工作赚钱养家孝敬父母;有人质疑他是故意博眼球,想通过营销高考噱头当网红;还有人质疑他不安好心,一直不去上学实则为了领取学校对高分复读生的奖励……种种声音,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声音之外,却很少听到唐尚珺自己的声音,以及他家人的声音。
事实上,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些批评和质疑声都站不住脚。说他浪费社会资源,有名额不去上学的人,却忘记了这个名额是他自己凭实力考来的;说他想以此当网红的人,目前也没发觉一丁点苗头;说他不负家庭责任,自私自利的人,却从没问问他家人的看法;说他靠高考复读奖励来赚钱的人,却没想过他如果不复读选择去上学,毕业之后工作的钱可能要更多,也忽视了高考复读所带来的压力,劳心费神的程度,比绝大多数工作要强得多。这一点,想必有过复读经历的人应该更清楚。
纵观这15年来的漫长历程,唐尚珺并非是没有机会。在复读的过程中,他有过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一众名校的选择,不可谓不诱人,但他依旧选择了复读。放弃近在咫尺的阳关大道,去搏一份渺茫的机会,这既需要一定的勇气,也需要足够的意志和信念作为支撑。因此,纵使唐尚珺没有成功,单凭这一点来讲他也值得一声祝福。
当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梦想成了一件“奢侈品”,它的成本太高,带来回报的可能性又太低,以至于经常被人瞧不起。曾在评论区,看过一个人讲述自身经历的帖子,他是某985的学生,已经获取了保研本校的名额。但是他希望能去更高的平台,于是放弃保研选择去考中科大的研究生,最后失败了,但是他没有后悔,目前选择二战。当时这份评论下面,有不少人出言嘲讽。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自诩“聪明人”的网友说他傻,不像自己,找了一所难度低的学校稳稳上岸。对于这些人而言,可能很难理解梦想这两个字的含义。
曾有一则登山故事写道,有一位登山家,他成功征服珠穆朗玛峰之后,有记者经常会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登山?”对这个问题,这位登山家总是避而不答,所以记者老是追着他问。终于有一天,他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法再追问的答案:“因为它(珠穆朗玛峰)就在那里!”是的,没有太多的理由,因为它就在那里。对于那些正奋力追逐梦想的人也是一样,因为梦想就在那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唐尚珺的经历是所有追逐梦想的人的缩影。这些人之中,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而失败的人总免不了遭受一些嘲讽和质疑。在一些人看来,他们很傻很固执,但这就是人的不同选择。当回望这段经历时,好坏与否,酸甜苦辣,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才知晓,也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分说。生活压力太大,追逐梦想的成本太高,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心中理想转向现实,这无可厚非。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贬低那些有梦想的人。因为正是梦想,把伟大和渺小,辉煌与平凡区分开来。
所以,给唐尚珺留一丝善意吧,这也是在给那些敢于追逐梦想的人留一份坚定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