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敏 (青岛大学)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多位2024届的应届毕业生称,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毕业的学生,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面试。第一学历好像成了求职者的“污点”,院校背景弱的求职者很难被“看见”。
“第一学历”一直是被讨论的话题,就业中遇到学历歧视问题也屡见不鲜。但教育部在答复网友相关留言时称: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所以“第一学历”并不是法定概念,只是刻板印象。且多位专家认为,企业招聘时注重第一学历涉嫌就业歧视,侵害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以出身论英雄”的学历歧视为何屡禁不止呢?近几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各高校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全村的骄傲”,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在这样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学历“通货膨胀”,人才市场不断饱和,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的限制也被不断细分。况且现在就业单位的筛选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简历已经采用系统筛选的方式,不得不在关键词设置上就筛选掉一批学历不够格的人。很多学历不高的应聘者在投出大量简历后,全都石沉大海。在这样的“算法一刀切”下,不少院校背景弱的学子就成了牺牲品。
学历不能视为就业的唯一门槛,但求职者也不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筛选标准“妖魔化”。不能过于关注那些你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从而导致心态爆炸。不必被自卑缠身,应该走出悲观情绪,如果你科研能力过硬、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许多奖项……这些照样可以证明你的实力,逆风翻盘不是不可能,当你有机会被“看见”时,也能为自己拿出漂亮的证明。
用人单位也不能因为学历,就把求职者“一竿子打死”。虽然用人单位希望优中选优无可厚非,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也不可否认,但并不是优秀院校走出来的一定是优秀学生,如果盲目看重学历,也会对用人单位本身造成负面效果,导致人力资源错配。毕竟学历和能力并不能划等号,在筛选时应该考虑到求职者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与工作岗位是否匹配等因素,摆脱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的惯性思维,要用综合全面视角而不是只关注那一个“节点”,如果将高考成绩作为衡量应聘者的唯一标准,未免太过残忍,让人越来越无路可走。
当然,真正消除就业歧视还需多方发力。法律层面需要对包括第一学历歧视在内的学历歧视形式予以明确,依法保护应聘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劳动主管部门还应对用人单位招聘是否遵循就业公平原则进行监管;司法机关应重视平等就业权纠纷相关案件审判工作,依法惩治就业歧视行为。通过多方发力,共同努力打破学历歧视。
商业大佬王健林的口头禅就是“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起点高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大家都应该有努力向上的通道,也应该有公平的交锋机会。在学历和能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所有的求职者平等的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