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帽子”评判人才之风当休矣-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张欣 (吉林大学)

前有内蒙古某高中制作发放电子校友卡,要求填写从“正国级”到“副科级”不等的行政级别,后有西安产出“世界第一位90后院士”,评定机构“欧洲自然科学院”却被爆存在多次买卖院士称号行为。从评定优秀校友到学术人才,只论行政职称高低未免单一刻板,院士称号金钱交易有失学术公平,求真求实方能赢得赞誉,以“帽子”评判人才风气可以休矣。(5月8日 澎湃新闻)

领取校友卡,便于四方校友汇聚一堂,本是皆大欢喜之事;评定优秀校友,也是彰显学校实力,激励学生砥砺奋斗的应有之义。但事无巨细,过分收集校友工作隐私,甚至枚举行政级别,作为单一的人才评定标准,不免存在“官本位”思想嫌疑。构建校友圈不仅要探明隐私界限,更要摒弃单一极端的评价标准,以多元化评定导向,方能彰显学校教育育人包容之义。

从中学校友人才单一评价标准,到高校唯院士数量是图,须知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过分注重称号,花钱走捷径就能实现的。忽视人才培养过程及客观规律,是对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亵渎。在重称号而轻实际的土壤中,在以“帽子”评判人才的风气中,如何能开出桃李满天下、学术茁壮成长的繁花硕果呢?

诚然,无论是国内具有严格流程要求的院士评定标准,亦或是国外科研学术机构评定的院士荣誉称号,批判花钱买院士之风,不是自我排外,对外籍院士含金量的不认可。而是若被高校和权威媒体转发表彰的院士称号竟然并非学术硕果自然结出,而是金钱催熟,大打折扣的含金量与公众对于院士评价体系科学性的质疑引发冲突,不由得发人深省:院士本是学术称号,却与经济利益挂钩,背后原因不难得知。

院士数量不仅作为高校学术能力的重要参照标准,还对学术科研资源分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高校斥资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还是40万购买院士称号,院士数量固然体现高校学术科研实力,也能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相应待遇保障,但忽视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客观规律,意图通过投入巨额资金引进外籍教授、“花钱买院士”等行为壮大高校“人才”队伍,未免有些急功近利,破坏了社会公信力,也让公众对学术评价体系科学性产生质疑。

让行政职称不再成为校友欢聚一堂的隔膜,让学术回归学术,警惕院士、博士等“帽子”虚假繁荣,沦为高校等科研机构装点门面的道具,才能回应公众对于科技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机制科学性的质疑,才是摘掉“帽子”,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真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