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超琳 (黑龙江大学)
近日,关于“县城文学”的讨论在网上火了起来。这场讨论起因是“县城文学”的相关摄影作品中呈现的县城画面让有些网友“怒”了。画面中的县城的色调是灰暗的,环境是破败不堪的。有声音认为这样“县城文学”是对县城印象的固化,会让更多人,尤其是未曾感受县城生活的人群认为县城环境就是如此,对县城产生落后破败的刻板印象,同现在有的县城已经开满“瑞幸、喜茶”的现状不符。
我们无法给当今县城的印象下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网络热词的传播的确会给某些事物带来刻板印象,无故将一些事物标签化,其结果就是带来对同类事物一味贬义或一味褒奖的刻板印象。而这些刻板印象往往会给人带来一些无妄之灾,甚至是无端的指责嘲笑。
除了“县城文学”给县城贴上破旧的标签,之前曾爆火一时的“小镇做题家”同样对来自县城小镇的学子贴上缺乏视野,没有能力只会做题的书呆子的标签,但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判定,岂不是对来自小镇的学子为考上大学所付出努力的抹杀?并且不同人群生长环境具有多样性,并非来自小镇的学子就缺乏视野。“江浙沪独生女”一热词,在投射普通家庭对良好环境的向往外,也是一味对江浙沪家庭的贴上“多金”的标签,但每一个地方都有经济条件稍差的家庭,这样同质的标签,固化人们的印象,难道不是对需要帮助困难群体的漠视?
一些网络热词是对某一类现象的单一归类,所以在大量传播后,会使人忽视事物之间的差异,认为这一全部整体都是这一特征。而这也说明了网络造词的片面性与草率性。甚至在广泛传播后,出现词义的异化,带来对这一事物群体带来偏见与歧视。“县城文学”与“小镇做题家”在广泛传播之后,出现了城市群体对县城人群的傲视意味。这并非是创造这一热词的初衷,但归根结底是由于造词的片面与草率,在造词之初就带有词义瑕疵。
在当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加之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这些单一片面的网络热词的爆火,乱贴标签的现象正是在“反沉默螺旋”的环境下(“反沉默螺旋”指不占舆论优势的少数声音不再选择沉默,而选择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一家之言”抓住事件热点的风口,得以诞生与传播。虽然这些网络热词是网络虚拟环境里传播,但其传播之后在现实生活中给人群带来的漠视、嘲笑、指责,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群体的撕裂却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网络热词的标签化乱象,我们应该对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含义进行批判性思考。洞察社会动态,理解一个热词如何产生、为何流行、以及如何使用能被接受,而不是盲目跟风地贴标签,固化事物印象。
在此,并不是一味否定网络热词。一些网络热词在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之后,并没有被遗忘,经住了光阴的沉淀。从“工匠精神”频频被使用,经久不衰,到媒体纷纷使用“泼天的富贵”来进行文稿创作。所以网络热词的生命,不在于是否有趣,更不在能否被标签化及标签化使用的范围大小,而在于能否真实反映时代精神,创造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