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多所高校启动了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包括河北大学、南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内的多所大学或学院要求,每名毕业生需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撰写德育论文,并进行答辩。
若详解“德育”,大概包括传统美德、思想品德、道德价值等多个方面。一般来说,我国的德育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的。最简单的德育教育,或许是每个人在孩童时被教导的“扶老奶奶过马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马上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尔后,随着同学们年岁渐长、基本道德观的建立,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转而由思政教育与道德教育共同组成德育教育。
从以往经验中来看,大学里的“德育答辩”其实是“大思政课”的一部分,是思政教育的新方式,目的是为学生们上好离校前的一课。也正因如此,这一课应该是生动的、有意义的。在网络上的讨论中,许多网友认为,思政教育本就是高校每年期末要重点考核的内容,没有必要再单独拿出来进行毕业考核。由此,德育论文、德育答辩也引发了形式主义的争议。
“德育答辩”如果要“辩”出实效,应该如何做?事实上,也有不少例子可以参考。“我想报名参加特岗计划,可又怕在农村干久了,会落伍,会被时代抛弃。”一名河北大学应届毕业生这样与老师们谈论着他的理想和困惑。这样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值得去讨论与解决的。毕业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此时的“德育答辩”应当多一些“干货”,多一些启发性和真情实感。
再换个角度来看,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常关心。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值得思考和讨论的内容有许多。从扶不扶到见义勇为,种种社会事件会反过头来拷问那些被从小被教导的道德价值。比如,幼时被教导要扶老奶奶过马路,但现实中发生扶了老人被讹诈的案例,个案发生后,还要不要扶?再比如,儿时被教导与人为善、见义勇为,但年纪更长一些,家长会教育孩子不要正义感太强,免得被殴打甚至报复。当道德观受到冲击后,如何坚定道德追求,这是无法通过一句话可以完成的德育教育,而需要通过辩论,通过对公共政策与设计的反思,才能形成个人内心能够确认的道德观。当各所高校大张旗鼓地搞德育考核,公众自然就应当期待其在德育论文上能够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道德议题的思辨性。
由此,若从各大高校决定开展德育考核一事出发,应拓展学生的选题范围,让“德育答辩”中少一些空话,多一些感染力;而从整个德育教育全局来看,则要像重视思政教育一样,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如此方可避免形式主义诘难。(马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