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网传视频显示,广东揭阳一名女教师在讲台上教育学生时,指使多名同学上台轮流拍打一名学生。视频中有家长称,共二十余名同学对孩子实施了拍打行为。19日,该学校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涉事老师已被开除,被打学生无大碍。(5月20日《哈尔滨日报》)
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愤怒之余,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教育”行为,究竟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校轻描淡写地回应“被打同学无大碍”,真的就无碍了吗?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涉事教师的行为显然滥用了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拥有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的权力。但此次事件中,无论起因如何,教师的行为已超越了合理的教育惩戒范围,演变为对学生的体罚与侮辱。
学校轻描淡写地表示“被打同学无碍”,这恐怕仅仅是指身体上的伤害,即便有相应的心理辅导,这种公开羞辱对学生心理上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很可能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试想一下,这位学生在未来回到校园时,会如何看待那些曾在老师指使下打过自己的同学?是否会想到那些个同学蹿过来殴打自己,而自己抱着头的场景?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多名学生在面对教师不合理要求时,竟然选择了遵从。这种对权威的盲从和对学生间情谊的淡漠,反映了当前教育理念中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学生被教育成只知服从、不问是非的“乖孩子”,这无疑是对教育初衷的极大背离。
学生如此表现,教师无疑要承担重大责任。笔者相信,这样的教师在中国很少,很难看到如此荒谬的“教学”,但这样的教师估计也不是个例。这些教师在班级中如同“土皇帝”,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却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判断力的人。如果放任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师存在于校园中,不难想象,原本没有霸凌倾向的学生,也可能会对校园霸凌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或许就在教师的默许、指挥下参加了校园霸凌,也已经习惯了在权威面前放弃思考,执行命令。
学校在此事中应深刻反思。开除涉事教师只是“第一步”,学校需要深入调查,该教师在事发前是否有冷暴力、孤立或不当对待学生的行为?为何学校的管理层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更重要的是,学校里是否还存在类似教育风格的教师?对于受害学生,学校应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包括心理辅导或必要的转学支持。对于那些伤害了同学的学生,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同情心,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校园应当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快乐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充满恐惧和霸凌的场所。每一个教育者都应以身作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权益,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未来公民。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
来源:红网 吴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