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出现人工智能(ai)的话题,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近日,还有媒体报道有家长用人工智能当家教的案例故事,有人觉得“ai真省心,诗词解题样样行”,有人觉得“ai很称心,画画ppt分分钟搞定”,但是也有人感到“ai难放心,一道题五个ai软件全做错”。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呢?
树立正确的ai观。回首历次技术革命与科技创新,距现在比较近的有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人类发明创造了新的工具,新工具随之带来了信息爆发、生产力提升。但新工具从来没有替代人类,相反,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更改变了教育的方法与形态。
ai这个新工具有用,但不是全能的。目前,ai的智能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将其置于更长的时间坐标来看,ai将如同计算机一样成为普及工具。ai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快速迭代,ai可以检查错字、语法、计算机代码,可以出题、写作文、编辑文案、生成图片视频、建立模型和虚拟仿真,甚至还可以成为有问必答的助教、学伴。然而,逻辑、思维、情感和创新等仍然是ai的短板。
接纳ai、使用ai。新工具新科技的到来和普及,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应接纳ai,正确地使用ai。ai的使用者应具备与工具对话的能力。根据目前ai的交互特点,使用者需要具备提问和追问的能力,能够管理好使用工具的时间、目的、方式等,并且合理处置使用工具过程中的意外和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抵御不良信息。这也意味着,只有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使用者才能让ai真正发挥功效。
ai必然改变教育的形态当下已成为共识,如何应变成为重要的课题。例如,学生可以利用ai直接获取试题答案,因此,考试作业必须留存过程性证据,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解题过程,确保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大量虚拟仿真场景、模型、学习对象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ai既能做学生24小时的学伴,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为广大师生提供大规模个性化的服务。为了不被ai替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与ai竞争的差异化思维,形成更加开放的心态。
使用ai的过程中要有批判性思维。ai提供的信息也是学习、综合和搬运来的,ai并不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负任何责任。ai存在提供错误、颠倒、空洞信息的可能性。因此,ai使用者必须时刻保持批判意识,提高对ai信息的怀疑和质疑。随着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ai应用,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比较,验证答案的正误,琢磨不同答案之间的区别,并加以合理利用。
使用ai最终还要超越ai。在教师知识图谱的体系性引导下,学生向ai的提问和追问甚至可以超越现有教材的内容,获取更广阔的知识资源。这也意味着,正确地使用ai可以超越使用者自身认知的局限,突破更多的边界,打开更多的可能。使用ai最终应该超越ai,或是发明创造更好的工具,或是在ai的帮助下,画出更美的画、唱出更动听的歌,或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发现了ai都不知道的事情,打开新的未知领域。
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方面,应该更好地利用ai,而不是退缩回避。未来我们将生活在铲子铁锹、油车电车、计算机手机、笔纸与ai等各种工具共存的世界。解决各类问题也将存在多种技术路线。跨时代的各种工具各有优势,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用好、用对工具。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