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重信息作出最优志愿选择-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又逢一年高考季,本届高考生即将进入志愿填报这一关键环节。在志愿填报系统关闭之前,不少考生和家长反复权衡,思量如何在学校和专业之间作出最佳取舍与平衡。坦率地说,这似乎是一个常论常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道不易抉择的重点难题。

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本应是考生结合兴趣偏好和职业规划,在一批同类型的学校、从众多专业(大类)中作出“排列组合”的过程。但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考生及其家长焦虑万分,生怕填报志愿“吃亏”,考试分数“浪费”,未来发展受影响呢?一方面,高考在实现阶层跃升和教育扶贫中的社会功能作用凸显;另一方面,高校在各类社会排行榜、重要建设工程中有所波动,专业的冷热程度也因国内就业前景和社会发展等而产生一些变化。考生往往关注未来大学生活的愉悦体验和全面成长,家长则更加关心大学给予孩子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平台。于是,在波动变化与守望期待中,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变成了左右为难的选择。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在大类招生、志愿满足率、提档录取、入学后转专业安排、“特区式”入校后多次选拔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高品质且人性化的制度安排。接踵而至的利好消息,不断促使考生及其家长更加安心地填报志愿。即使一些考生和家长对此一知半解,但也是在各类信息面前作出综合考量的上佳方案。此外,相较以往,目前的出分报志愿、高校志愿量充足、转专业机会良多等政策,充分保障了填报志愿的选择面和优先权。随着各类信息公开力度日益加大、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志愿填报的结果已无多大偶发性或波动性,这也从根本上充分保证了高考分数与高校、专业确定的适配性。

目前,考生综合运用好全省排名法、高校分数预估值、分层分档错位填报、兴趣动机结合原则等几条基本规则,是能把志愿填报好的。即使如此,广大考生和家长依然会抛出一串连环发问:填报志愿是优选专业还是学校?是为了更好的学校选择冷门专业,还是为了热门专业选择迁就下一档学校?还是“先别管专业,考进去再转”?具体应对之策是,针对不同的分数段位,考生要结合充分的信息和清晰的自我认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进而作出相对简单的分类填报志愿决定。换言之,可以将大学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新型大学,以及“其他院校”两大类。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新型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乘、校友资源丰富、专业建设相对高水平,毕业生就业也多为相关领域的佼佼者,录取阶段和入校后的专业选择与转专业机会多、成功率高,甚至一些高校明确提出了转出无门槛,并逐渐取消了一些转入的限制条件。细细分析一下,倘若分数能达到此类高校,答案显而易见。特别是那些对具体专业没有明确偏好的考生,选择一所综合实力强、资源丰富、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大的高校,更加有利于日后拥有更多发展选择和机会。

倘若分数仅能达到“其他院校”录取标准,此时建议考生要慎重选择专业。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都有“王牌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这些信息可以从官方权威介绍或第三方组织的专业排名评价中获取。在这样的专业学习中开启大学生活,学习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更足,体验感和自信心更饱满,未来前景更为可期。

当然,小概率事件也偶有发生,实难保证让每一名考生都百分百满意。一旦确定了志愿填报信息,录取放榜时公布的也只能是具体的一校一专业(或大类)。在此阶段,专业会成为考生步入大学阶段的重要载体和求知依托,志愿填报也终于大功告成。准大学生们应抱定充分的自信、认同和发展内驱力,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畅想与规划学习生活,更加主动地用好学校和专业提供的各类资源平台,成就更好的自我。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