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一 (重庆大学)
近日,广州的00后女孩在离职时删除公司电脑上软件被公司威胁起诉一事,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劳动法律的边界,也反映了职场伦理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碰撞。(6月21日 光明网)
据悉,女孩小蒋毕业后不久便入职了某公司,工作一年后提出了离职。在离职前,她考虑到公司电脑内存不足、运行缓慢,便删除了包括qq音乐、qq、微信、谷歌浏览器、百度网盘等在内的多个占用内存较大的软件。然而,这一举动却被公司视为对公司的不当行为,甚至威胁要起诉她。
从法律角度来看,员工在离职时有义务将与公司工作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交接,以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营不受影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对于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时双方义务的规定: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这里的工作交接自然包括移交、保管工作相关的数据资料。因此,员工离职时若删除公司重要资料并对之造成损失,单位有权请求劳动者进行赔偿或承担行政责任。
然而,对于小蒋所删除的软件,更多的是属于个人使用的范畴,而非直接与公司工作相关的信息。这些事项如果与工作没有关系,则属于私人物品或资料,员工没有交接的义务,因此不交接或者删除并未构成违法。至于“删除那些软件对后来的新人,多了一个下载的步骤,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说辞,更是完全站不住脚。仅因为“下载软件”所造成的麻烦起诉员工,实在是无理取闹。
这样肆无忌惮地激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不仅对公司本身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环境的“恶性循环”。需要明确的是,企业与劳动者并非“零和博弈”的关系,合作共赢才是双方发展良性关系的正确方向。
因此,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应厘清双方矛盾的核心与权益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共促劳动关系向好。一方面,作为员工,在职场中应当谨慎行事,尊重公司和同事的权益。在离职时,应当尽量保持专业和礼貌,避免给公司和同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保障公司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员工的个人隐私权,避免过度侵犯。公司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而非简单采取威胁起诉的方式。同时,公司也需要反思自身在离职管理方面的不足,建立健全的离职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离职程序和注意事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