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厦
高等教育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旨在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是贯彻落实“新工科”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
鉴于当前高校对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思政元素存在一定“硬融入”与“表面化”现象,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索“新工科 思政”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工科”教育虽重视将思政内容合理融入教学,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但在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新工科”的课程性质导致其较难与价值观塑造相联系。新工科课程的理论性、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抽象性,加入思政教育内容的确面临操作上的挑战,需要处理好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施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是从“新工科”教育内容中引申出的思政知识点较零散,如若不能以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相串联,将导致两者的融合缺乏逻辑,无法形成体系,不利于学生整理、记忆,也难以升华课程内涵,推动育人体系格局性变化。
正因如此,如何将“新工科”与思政教学更好结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跨学科融合,将与“新工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这一过程中,一是要以全局思维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新工科”相关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例如,创新精神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也是“新工科”人才必备的精神特质,教师可在知识讲授中,通过增加探索性、试错性、实践性内容,着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以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
二是要构建起学科融合的框架体系。“新工科 思政”并非工科类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做到融合贯通、相辅相成,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将思政教育的要求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有力借鉴工程专业认证和评估体系思路,立足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性规划教学目标、明确产出效果、实施达成度检验,避免“新工科 思政”出现“两张皮”与“形式化”现象。要围绕学生专业素养及基本素养培育,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特征,把握好“新工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思政内容融入的侧重点,以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三是要增强“新工科”中融入思政内容的精准性。教师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方面的案例事件或实际问题,为学生讲授其中工科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道德责任等思政元素,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分析“中国高铁”的建设过程时,除讲解一些工科相关知识外,教师还可引入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建立对工程实践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工程技术的根本是要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而激发其专业荣誉感与行业自豪感,增强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意识,自发培养和形成合作能力,用青春书写时代华彩篇章。
同时,以多重维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要想在“新工科”教育中融入更多思政要素,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必不可少。教师需要从多维度深挖这些资源。
一方面,可从家国情怀角度挖掘。“新工科”教学内容涉及诸多新兴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均是为国家战略部署服务的。因此,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首先应深入阐释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也符合当下所提倡的新发展理念。因此,可以在教授“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一方面,可从个人理想信念角度挖掘。“新工科”专业所研究的技术旨在为人类服务,是将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之中的重要彰显。因此,可通过挖掘那些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科技工作者、战略科学家的人物事迹,开展“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以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将自我理想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以青春之我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最后,结合课程思政资源特征创新“新工科”教学方式。要想让课程思政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根据课程思政资源的特点,设计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受益的教学方式。
其一,进行启发式引导教学。教师需充分研究,高屋建瓴地进行启发式引导。比如,可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开展调研,并在课堂上以集体研讨的方式让其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启发式引导,让学生体会其所了解的新兴技术发展应用和国家战略之间的联系,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再如,结合有关教材或内容设立一系列问题,承上启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其二,进行互动交流式教学。教师可通过观看人物事迹纪录片、国家技术崛起等相关故事片营造课程思政教学氛围,并让师生、生生间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在开放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政教育,以实现“头雁效应”向“全员参与”、“典型案例”向“课程蓝本”的转变。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