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 姜子豪 (郑州大学)
近日,天津一贫困大学生发布视频称,其所在学校在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不合理之处。该同学的助学金名额曾一度被挤掉,在通过视频曝光后,学院为消除影响为其补上了名额。但同寝室穿名牌的室友却在评选中成功得到认定。该校称,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进行调查核实。(11月2日 澎湃新闻)
家庭背景较差的同学常常面临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压力,正如该同学在视频中哭诉的,“我知道饿一天肚子有多痛苦,饿两天有多绝望”。除了物质条件的拮据,他们往往也在文化资本上劣势明显,表现出自卑和怯懦。出于对经济贫困家庭的关怀,党和政府为贫困在校生设立了国家助学金。
助学金对于出于富足家庭的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笔简单的花费,而对于真正需要的学生,它们远不止补助那么简单,牵涉着心灵多方面的复杂情感,这也是该同学泪奔的原因之一。因此,无论是出于对国家政策的落实,还是出于对贫困学生的同情和帮助,做好认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要不断优化制度保障,让每一份助学金送到真正需要的同学手上。
在这次事件中,应该被评上的没评上,不该评上的却拿到了名额。面对这一结果,不少网友表示并不奇怪,甚至现身说法地讲起来身边的雷同案例。在他们分享的故事中,既有班委、同学拔刀相助,也有贫困生据理力争,结果固然可喜,但却暴露出认定制度“失语”的问题。如果旧有的制度存在漏洞,那就必须做出修正、不断优化。
从根本上讲,良好的认定制度应该能够充分认识申请同学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在认定过程中,需要做好调查研究,核实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不能让申请者对困难程度张口就来。对于故意造假的同学,也要做出应有的处罚。另一方面,不能拘泥于申请材料,不妨多点走访调查,看看申请人真实的生活作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认定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做好监督工作,尤其是要注重来自普通同学的意见反馈。出于保护隐私,防止二次伤害,认定材料不必公开传播,但需要让一部分普通同学参与到认定和监督中。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于各人生活较为了解,是能够在评议中提出可靠意见的。
事实上,自国家助学金设立以来,不少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进步。从过去开“诉苦大会”不顾及贫困学生的隐私和尊严,到今天注重对贫困学生进行隐私保护,制度的保障是不断得到优化的。随着生活方式转变,利用各种技术辅助认定工作都是极具可能性的,但关键在于相关工作单位是否懒政,是否躺平。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有所反应,想想自身的认定工作是否被同学们信服,认定制度是不是该与时俱进、做出优化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优化制度、规则,才能让投机分子无所遁形,保障好每一笔助学金真正送到了最需要的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