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波
媒体的记者近日测试发现,大量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的信息出现在一些非主流社交软件中。目前,这些社交软件要么通过手机应用市场,要么通过别人分享的链接,都可以轻易下载和使用。(6月20日《法治日报》)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软件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然而,正如《法治日报》记者所揭示的,一些非主流社交软件正悄然沦为网络诈骗的“帮凶”。这背后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这些社交软件如同隐形的陷阱,表面看似无害,实则暗流涌动。进入这些软件后,各种群聊、个人动态堂而皇之地发着大量涉诈信息,私聊也可以随意发送各种违禁词汇,其中一些软件存在加密通讯功能或“阅后即焚”功能,为不法分子侵蚀用户的财产安全提供了便利。更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装成网友、朋友或同学,利用社交软件精准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电信诈骗,不仅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坐视不理。依照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如果非主流社交软件未经备案登记,则不能为公众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有违法违规信息,如虚假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信息,就应该按照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进行处理。这意味着,那些充斥着违法违规信息的非主流社交软件,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理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手机应用市场作为软件分发的重要渠道,应当承担起“守门人”的责任,加大审核力度,优化检测算法,采取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提高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确保每一款上架的软件都经过严格筛选,将那些可能危害用户安全的软件拒之门外,为应用市场安装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有效抵御山寨应用、诈骗应用的侵袭。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测力度,利用技术手段,定期识别并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于社交软件应纳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范围,可以通过实施“青少年模式”,推荐精选教育类、益智类内容,并对不适宜青少年的内容进行过滤。
此外,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同样至关重要。青少年是网络的原住民,也是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教育他们如何识别网络不良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明辨是非,保护自身安全。这就像是为孩子们接种了“疫苗”,增强他们抵御网络诈骗的免疫力。
当然,我们在打击网络诈骗的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社交软件本身并无过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和管理它。总之,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让社交软件回归其本质,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而非网络诈骗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