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娜 (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视频中建议年轻人不要躺平继续卷。“只有卷,才能出成果,才能成功。你躺平几天,会发现这个世界离你远去,只有跟着一起去卷。卷的过程中,你会卷出乐趣来。”姚洋说。此番劝导一出,引发网友的激烈讨论。
“内卷”一词是指在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共同催生下所形成的一种非良性竞争,即一种过度且低效的竞争。这种看似无休止的竞争和追求,使得众多年轻人深陷其中,不断加速奔跑,逐渐从“内卷”的漩涡滑向“内耗”的深渊。面对这样的困境,为何不能停下脚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竞争不是生活的全部,过度竞争只会让我们陷入疲惫和迷茫。
生活中,有朋友和我抱怨自己总是被迫地“卷”,当任课老师布置1000字以上的论文作业时,一些同学会选择写到3000到5000字,甚至更多。为了不被老师看作态度不端正,总是超额完成作业,但实际情况每个人都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这无疑是一种过度且低效的竞争,“绩点为王”压倒了多元发展。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导致一个赛道的过度竞争,盲目从众的“卷”就成了常态。当社会的评价更加多元,能够在观念上鼓励多样的成长成才路径、在资源配置上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内卷”现象自然会得到消解。
“内卷”之中没有赢家,过度的竞争常使“内卷者”身心俱疲。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职位,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牺牲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而这样的过度努力往往导致身心俱疲。“一味内卷=迈向成功”的定式思维,促使年轻人不断进行“自我压迫”“自我剥削”。“内卷”侵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抱着“考上名牌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读研读博就能改变命运”“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等极具社会达尔文主义意味的急功近利思想观念,忘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行行出状元”等生活哲理,从而增加了“内卷”的机会成本。
批判“内卷”的目的不是批判奋斗,而是批判“内卷”带来的徒劳式的虚假奋斗。奋斗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指个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梦想而付出努力、坚持不懈的过程。“内卷”则是描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之间为了争夺这些资源而进行的过度竞争。二者的区别在于个人付出努力所获得的回报大小,后者会陷入一种越努力越累,越累越要努力的恶性循环。徒劳式的奋斗只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失望,从而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略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消除对竞争的狭隘认知,才有可能改变“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竞争环境。竞争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更是为了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个体在竞争中应更加关注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而不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良性的竞争关系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年轻人要理性辨析各类信息,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